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3篇
位置: 首页 >党课下载 > 文章内容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3篇

2022-11-22 09:42: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3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  反腐倡廉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党风廉政建设党课讲稿  同志们: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党的作风建设以及关于反腐倡廉的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3篇,供大家参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3篇

篇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

  反腐倡廉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党风廉政建设党课讲稿

  同志们: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党的作风建设以及关于反腐倡廉的几个问题。

  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悠关党的生命,是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作为教体局主要领导,加强对干部职工在党风建设尤其是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教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也十分乐意与大家就此进行交流与沟通。为今天联系这几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情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也算是一次党课。我主要讲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党员干部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利益观;第二,党员干部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第三,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第四,党员干部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一、党员干部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利益观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共产党人应有的利益观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短短九个字,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的利益观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1、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观念。这里所说的整体利益,就是指党和人民的利益,个人利益则不单指党员干部本人,还包括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亲属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具有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利益的观念。2、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观念。也就是说,党员干部不仅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而且不能只顾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局部利益,必须站在

  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全局的高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具有无条件服从全局利益的大局观念。

  3、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观念。有些事情从眼前看是有益的,但从长远看是有害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和胆识,不为眼前利益所惑,树立为长远利益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4、甘于清贫的无私奉献观念。在“先富与后富”等利益关系面前,不仅要把群众摆在前面,还应当时刻不忘人民公仆的本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

  5、自律基础上的遵纪守法观念。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都必须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来进行,党员干部更应该强化自己的法制观念,即使在谋取正当利益的时候,也要严格自律,在致富的道路上模范地遵纪守法。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员对待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共产党员一切言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是不是称职,最根本的标准也是这一点。

  二、党员干部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这不是什么人强加给我们的,而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客观要求,是我们从入党那天起就郑重许下的诺言,倘不如此,就是背信弃义,就失去了当党员干部的资格。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条理由。1、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实践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作为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体现在全体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中。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如果头脑中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利益观,私心杂念就会占上风,就不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实践党的宗旨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其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三个代表”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整体。先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先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归宿和出发点。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要实践党的宗旨、坚持“三个有利于”、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无不需要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并体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2、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我们党已经走过90多年的历程,为什么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党始终没有忘记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尽管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尽管在党员干部队伍里确存在消极腐败现象,但这只是支流问题,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是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对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含糊。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一论断过去适用,今天仍然适用。试想,假如这个“决定因素”出了毛病,还谈什么党和人民的事业呢?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干部队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在各

  个岗位上工作的领导干部,大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甚至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实惠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对待权力、地位与利益的考验。能不能经受住考验,是每个党员干部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怎样才能经受住这种考验呢?恐怕只能在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加强党性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其中,能不能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乃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最现实的考验,也是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关键一环。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好,我们就将失去民心,其后果不堪设想。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回答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问题。如果从党员干部个人角度来考虑,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也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利益观,你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在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面前方寸不乱,才能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反之,如果你坚持错误的利益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置群众的冷暖于不顾,甚至见利忘义、以权谋私而自以为得计,就迟早要被人民所抛弃。这样的例子不少。焦裕禄、孔繁森等模范人物,郭明义、刘琼芳等先进典型他们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崇和爱戴,重要的一条是他们头脑里有正确的利益观作指导,不为金钱和物质利益所动,时时处处想着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反,那些在物质利益面前跌跤翻船的人,无一不是在利益观上出了毛病。象李真等之所以成了人民的罪人,谁能说他们的利益观是正确的?可以这样说,凡是在经济方面违纪违法的人,其利益观都是错误的,无一例外。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如果不能树立起正确的利益观,不仅有害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局,也终将毁了自己。

  

篇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实事求是

  (党课讲稿)

  前言大家好,我们接着讲关于作风建设的问题,那这一讲讲的是“实事求是”这个命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实事求是是极端重要的理论武器,极端重要的作风路线,为何这样说?实事求是这个话说了大家都懂,但为什么单单只有共产党这样,绝非如此,任何一个政党要是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它肯定能够永远地执政下去,因为不是任何一个民族,不是任何一个文明,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真正参透实事求是的意味。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文明都是在宗教思想的引领之下形成的,那宗教思想来自于实践,但它的追求未必真的符合现实生活,所以,要在人的生活领域的所有方面、所有的环节都做到实事求是,这实在是不太容易,其实对于个人而言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认同的原则,可自己人推的理想和原则未必也符合情况,不然的话人生怎么会经常遭遇挫折呢。对于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党更是如此了,我们讲实事求是,必须得先领会实事求是的含义,它有哪几个层次。一、“实事求是”要求党员干部会学习、善于学习首先,实事求是要求党员干部会学习、善于学习,那为什么

  -1-

  要从学习的角度谈实事求是?因为实事求是首要体现的是一种学习态度,其次,它体现的是一种实践态度,当然,这是我们做到实事求是的步骤,从另外一个层次上来说,实践是根本性的,我们是为了能够有实事求是的实践,才有了实事求是的学习,但对于一个人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来说的话,先得实事求是的学习,才有实事求是的实践。

  实事求是为何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作风建设当中的一个追求?它直接的引导是来自于毛泽东主席的这句话,“实事求是,努力工作”,这是1941年冬,毛泽东主席为中央党校的题词。

  当时中央党校的教育长彭真,曾向毛泽东请示,为中央党校要题一个校训,毛泽东说应该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所以很多人回忆到,毛泽东是1943年11月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的,根据是1943年11月7日,中央党校大礼堂竣工前有人提议要在大礼堂正门上挂一个校训题词,于是就有人请中宣部的范文澜,说:“范老先生写几个字吧。”结果范老先生写了几个字,自己感到不满意。于是他就提出索性找毛主席来说,毛主席同意了,就写了“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其实毛泽东在1941年就有了这样一个题词,当时他不是在中央党校大门口提的,这是他在报纸上提的一番字,其实“实事求是”这个字最早应追溯到1941年。这是一个典故。

  但实事求是,为什么毛泽东主席会提这四个字?其实是得益于他扎实的国学功底,毛主席非常厉害,他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修

  -2-

  养极深,国学功底极深,实事求是是中国传统哲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最早这四个字是来自于班固的《汉书》,班固说当时的河间王刘德这个人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的颜师古对《汉书》进行评注的时候,他对这句话的注解是“务得事务,每求真是”,对所有的事情,刘德这个人都要求其本源,这个态度在生活当中真的是不易事事都做到的,实事求是其实是一则古训。

  这则古训的意韵更加地深远,实事求是在人的作风上就体现为要杜绝待人接物中的偏执,尽管孔子、老子,儒家经典学说当中最早是没有“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的,但它已经表达出了这样的意思,例如孔子在《论语•子罕篇》中就提出,“子绝四”,有四件事情是不能做的,他讲的是,“毋意,毋必,毋古,毋我”,其意是不要太固执,在待人接物当中不能太固执己见,有时候太固执己见,就会偏离事情的真相了。

  那汉代的郑玄对这句话有这么一个评价,叫“以道为度,唯道是从”,要以客观规律为自己的尺度,讲的是实事求是。到了南宋,朱熹也有一番自己的阐述,执中而无权,则胶于一定之中而不知变,是亦执一而已矣。”真要做到没有偏执,什么事情就要放松心态,站在一个中间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你不知道变化的话,那就是偏执了。讲得也很好,我们有时候自己想法未必是对的,别人的想法也未必是对的,我们走一个中庸之道的态度,有时候中庸之道并不是和稀泥,很多人对中庸的理解不对,

  -3-

  中庸其实是让我们跳出来观察问题,这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实事求是是中国古代人的一个智慧。

  古代人还提出了一个原则是在阅读过去人的文献的时候,要站在过去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站到今天的角度思考问题,更不能想当然,这样的话才能理解这些文献的含义,这是要在学习当中做到实事求是。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话讲得非常地精彩,你要谈到一个古人的思想,你可以读他的诗和书,但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不知道他这个人活在怎样的世上,你真能读得进去吗?就像我们今天读马克思的著作,我们不知道马克思当时那个时代的时代环境,我们能够明白他要讲什么吗?所以他说,一定要知道古人所处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才能跟古人交朋友,这个话真的讲得非常生动。似乎很好理解,但其实无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上,出现了太多的教条主义,原因就在于不懂得如何跟经典作家交朋友,不知道他们那个时代的环境是怎样的,所以我们对他们理论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在学习当中不懂得实事求是,在待人接物的过程当中自然就会产生偏执,其实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在党校学习,很多领导干部自己的心中都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许多也是从书上读到的,但如果他们不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去运用这些想法,就会形成偏执,就会抱怨自己的实践环境,但其实不是环境

  -4-

  错了,是他没有理解环境,这是中国人也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下面我们回到班固的《汉书》里的这段记载,它记载的是河间献王德(刘德),它是这样讲述这个过程的,河间献王德,刘德这个人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个人从民间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善书(原本书),不是后面人抄录的书,当时也没有印刷术,也没有今天的版权,书都是抄写的,抄写就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错误,他从民间得到了很多书的原本,所以这个人非常地重真。他就把这些原本当中的真本都保存下来了,他为了能得到真本,他加金帛赐以招之,谁能给我这些原本,我就给他金钱,就赐他玉帛,非常地大方,所以四方道术之至人(做学问的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献王者。祖宗上留下来的旧书都献给流了了,所以他得到的书非常多。与汉朝等,与朝廷的藏书都可以等量齐观,而且他还特别批评的一个人淮南王刘安,刘安这个人也很了不起,他的能下有许许多多的学士为他专门撰写了一部书是《淮南子》(亦称《鸿烈》),这部巨著是由我们研究汉代思想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但班固却认为刘安这个人也很好书,但他招的人率多浮辩,大多的人给他的不是真本,而是浮于浅层次的表象的,喜欢讨论一些理论问题,当然班固认为光在浅层次上讨论理论问题,显然是实事求是,这个批评对我们来说也非常地有教义,大家经常也会争论一些理论问题,但争论的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你看的这些文献有没有考证和考据

  

篇三: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实事求是——作风建设党课讲稿(27页)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实事求是

  (党课讲稿)

  前言大家好,我们接着讲关于作风建设的问题,那这一讲讲的是“实事求是”这个命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实事求是是极端重要的理论武器,极端重要的作风路线,为何这样说?实事求是这个话说了大家都懂,但为什么单单只有共产党这样,绝非如此,任何一个政党要是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它肯定能够永远地执政下去,因为不是任何一个民族,不是任何一个文明,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真正参透实事求是的意味。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文明都是在宗教思想的引领之下形成的,那宗教思想来自于实践,但它的追求未必真的符合现实生活,所以,要在人的生活领域的所有方面、所有的环节都做到实事求是,这实在是不太容易,其实对于个人而言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认同的原则,可自己人推的理想和原则未必也符合情况,不然的话人生怎么会经常遭遇挫折呢。对于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党更是如此了,我们讲实事求是,必须得先领会实事求是的含义,它有哪几个层次。一、“实事求是”要求党员干部会学习、善于学习首先,实事求是要求党员干部会学习、善于学习,那为什么

  -1-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实事求是——作风建设党课讲稿(27页)

  要从学习的角度谈实事求是?因为实事求是首要体现的是一种学习态度,其次,它体现的是一种实践态度,当然,这是我们做到实事求是的步骤,从另外一个层次上来说,实践是根本性的,我们是为了能够有实事求是的实践,才有了实事求是的学习,但对于一个人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来说的话,先得实事求是的学习,才有实事求是的实践。

  实事求是为何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作风建设当中的一个追求?它直接的引导是来自于毛泽东主席的这句话,“实事求是,努力工作”,这是1941年冬,毛泽东主席为中央党校的题词。

  当时中央党校的教育长彭真,曾向毛泽东请示,为中央党校要题一个校训,毛泽东说应该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所以很多人回忆到,毛泽东是1943年11月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的,根据是1943年11月7日,中央党校大礼堂竣工前有人提议要在大礼堂正门上挂一个校训题词,于是就有人请中宣部的范文澜,说:“范老先生写几个字吧。”结果范老先生写了几个字,自己感到不满意。于是他就提出索性找毛主席来说,毛主席同意了,就写了“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其实毛泽东在1941年就有了这样一个题词,当时他不是在中央党校大门口提的,这是他在报纸上提的一番字,其实“实事求是”这个字最早应追溯到1941年。这是一个典故。

  但实事求是,为什么毛泽东主席会提这四个字?其实是得益于他扎实的国学功底,毛主席非常厉害,他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修

  -2-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实事求是——作风建设党课讲稿(27页)

  养极深,国学功底极深,实事求是是中国传统哲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最早这四个字是来自于班固的《汉书》,班固说当时的河间王刘德这个人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的颜师古对《汉书》进行评注的时候,他对这句话的注解是“务得事务,每求真是”,对所有的事情,刘德这个人都要求其本源,这个态度在生活当中真的是不易事事都做到的,实事求是其实是一则古训。

  这则古训的意韵更加地深远,实事求是在人的作风上就体现为要杜绝待人接物中的偏执,尽管孔子、老子,儒家经典学说当中最早是没有“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的,但它已经表达出了这样的意思,例如孔子在《论语•子罕篇》中就提出,“子绝四”,有四件事情是不能做的,他讲的是,“毋意,毋必,毋古,毋我”,其意是不要太固执,在待人接物当中不能太固执己见,有时候太固执己见,就会偏离事情的真相了。

  那汉代的郑玄对这句话有这么一个评价,叫“以道为度,唯道是从”,要以客观规律为自己的尺度,讲的是实事求是。到了南宋,朱熹也有一番自己的阐述,执中而无权,则胶于一定之中而不知变,是亦执一而已矣。”真要做到没有偏执,什么事情就要放松心态,站在一个中间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你不知道变化的话,那就是偏执了。讲得也很好,我们有时候自己想法未必是对的,别人的想法也未必是对的,我们走一个中庸之道的态度,有时候中庸之道并不是和稀泥,很多人对中庸的理解不对,

  -3-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实事求是——作风建设党课讲稿(27页)

  中庸其实是让我们跳出来观察问题,这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实事求是是中国古代人的一个智慧。

  古代人还提出了一个原则是在阅读过去人的文献的时候,要站在过去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站到今天的角度思考问题,更不能想当然,这样的话才能理解这些文献的含义,这是要在学习当中做到实事求是。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话讲得非常地精彩,你要谈到一个古人的思想,你可以读他的诗和书,但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不知道他这个人活在怎样的世上,你真能读得进去吗?就像我们今天读马克思的著作,我们不知道马克思当时那个时代的时代环境,我们能够明白他要讲什么吗?所以他说,一定要知道古人所处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才能跟古人交朋友,这个话真的讲得非常生动。似乎很好理解,但其实无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上,出现了太多的教条主义,原因就在于不懂得如何跟经典作家交朋友,不知道他们那个时代的环境是怎样的,所以我们对他们理论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在学习当中不懂得实事求是,在待人接物的过程当中自然就会产生偏执,其实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在党校学习,很多领导干部自己的心中都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许多也是从书上读到的,但如果他们不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去运用这些想法,就会形成偏执,就会抱怨自己的实践环境,但其实不是环境

  -4-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实事求是——作风建设党课讲稿(27页)

  错了,是他没有理解环境,这是中国人也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推荐访问: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 党课 演讲稿 作风建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