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院士心得体会4篇
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文章内容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4篇

2023-04-29 16:30:05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4篇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篇1

  朱有勇院士是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朱有勇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成果带动村民发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产业,培养了1400名科技致富带头人,被誉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近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同志是云岭大地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是我们身边最直接、最现实、最生动的学习榜样。”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在座谈会上表示,我们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模范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自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继承和弘扬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争做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员、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以科学技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满腔热情地致力于科学研究,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增强国家担当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深入研究云南省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为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忠实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现代化教育,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篇2

  “朱院士真的是实至名归。”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西莉说。她向记者介绍了朱有勇于2000年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上以封面文章发表的学术论文《水稻遗传多样性及病害控制》。“这是我国科技界植物保护学科在该类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令业界感到震撼和鼓舞,他的学术光辉引领业界。”刘西莉说。

  “其研究成果不仅对云南有重大意义,对全国、全世界都有重大意义,是对全世界农业生产的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荣廷昭,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对朱有勇都有这样的评价。

  宋宝安认为,朱有勇开创性地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植物病害防治理论相结合,几十年如一日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领域攻关,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再到转化应用各个层面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完整科学体系。其成果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是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行之有效的生态控害技术,充分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前瞻性、创新性。他发明的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技术被政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成功范例。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篇3

  《农民院士》片中,因为观念上的差异,朱院士及其团队在科技扶贫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与村民相处的深入,朱院士努力融入村民,用真心与行动一点点改变着当地农民的思想与观念。在此过程中,高高在上的院士成为了纯朴、善良的村民心中“了不起的农民院士”;而那群原本缺乏内生动力的农民也成长为一群相信科学,充满自信的新时代农民,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面对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于荣光饰演的“农民院士”朱有勇如何开展科技扶贫?高泰宇饰演的新一代中国青年创业者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实现理想,一展抱负?《农民院士》可谓特色鲜明,看点多多,极具现实意义。

  怀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志向,激扬“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担当,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电影《农民院士》从朱有勇挂帅扶贫,从调研到实操再到为澜沧农民打开新生活、新世界的这一段心路历程,反映了他的执着与担当,弘扬了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出对标先进、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争做典型的昂扬斗志,展现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强大支持下,贫困是一定可以战胜的,人民的生活必将越来越好,用科技扶贫的丰硕成果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篇4

  朱有勇院士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开拓创新,在科技扶贫的思路和方法上也勇于探索。他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扶志’和‘扶智’结合起来,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处处长王晖表示,作为农业科研机构的一员,科技扶贫也是自己应尽之本分,不但要学习朱有勇院士60多岁高龄还牢牢扎根贫困地区,以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更要将他探索的模式和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为云南省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

  “几年来我不仅课堂上听到朱有勇院士亲口讲他在澜沧科技脱贫致富的事,更在蒿枝坝实地亲眼看到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贫的成绩。朱有勇院士以个人魅力、用科技的力量,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际行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样板。”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认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是云南大学农学院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将会激励着全院师生踏实学习认真学习,把学到的农学知识应用到云南农业经济建设主战场中,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

  “朱有勇院士让三七种植回归山林,回归自然,种植全程不用农药、化肥,解决了三七生产面临的高产低质、农残超标、连作障碍等问题,了三七无地可种的窘境。让中药材造福蒿枝坝村的百姓,通过中药材的保护和产业种植,增加蒿枝坝村这个贫困村的农民收入,让中药材真正能造福一方百姓,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金航为朱有勇院士由衷点赞。

  云南农职学院农学院教授、云南省现代农业玉米产业体系试验站站长赵燕认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业教育的科技工作者,要像朱有勇院士一样,做到身上有土、脚下有泥,把汗水洒在田野;既要把知识传授给面向“三农”服务的大学生,也要把农业技术教给农民,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院士 农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