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原文及翻译3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菩萨蛮原文及翻译3篇

2025-07-07 05:01:46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菩萨蛮原文及翻译1  菩萨蛮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菩萨蛮原文及翻译3篇,供大家参考。

菩萨蛮原文及翻译3篇

菩萨蛮原文及翻译1

  菩萨蛮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全文翻译: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

  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地后镜,

  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菩萨蛮原文及翻译2

  原文:

  菩萨蛮

  舞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

  门外柳花飞,玉郎犹未归。

  愁匀红粉泪,眉剪春山翠。

  何处是辽阳,锦屏春昼长。

  柳花飞处莺声急,晴街春色香车立。

  金凤小帘开,脸波和恨来。

  今宵求梦想,难到青楼上。

  赢得一场愁,鸳衾谁并头。

  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

  楼上望卿卿,窗寒新雨晴。

  熏炉蒙翠被,绣帐鸳鸯睡。

  何处有相知,羡他初画眉。

  画屏重叠巫阳翠,楚神尚有行云意。

  朝暮几般心,向他情谩深。

  风流今古隔,虚作瞿塘客。

  山月照山花,梦回灯影斜。

  风帘燕舞莺啼柳,妆台约鬓低纤手。

  钗重髻盘珊,一枝红牡丹。

  门前行乐客,白马嘶春色。

  故故坠金鞭,回头应眼穿。

  绿云鬓上飞金雀,愁眉敛翠春烟薄。

  香阁掩芙蓉,画屏山几重。

  窗寒天欲曙,犹结同心苣。

  啼粉涴罗衣,问郎何日归。

  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

  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

  柳阴烟漠漠,低鬓蝉钗落。

  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

  译文:

  华贵的香炉旁,清凉的竹席上,鸳鸯锦被下盖着一对情侣,像并枝的连理同眠共枕,脂粉和着香汗在枕上流淌。窗外响起辘轳的声音,惊醒了温柔乡里的春梦一场,微整的眉间有几分惊怨,含笑的相视里羞见晨光。

  浓浓的柳荫里,淡淡的晨雾迷迷茫茫,残乱的缕缕鬓发,好似青云飞掠过脸庞。蝉钗已簪不住飞乱的流云,三三两两地散落在枕上。她定是拼了一生的激情,才搏得郎君一宵欢畅。

  注释:

  ⑴菩萨蛮:原为唐教坊曲名,《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其调原出外来舞曲,输入在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以后。但开元时人崔令钦所著《教坊记》中已有此曲名,为词调中之最古者,属小令,共四十四字,以五七言组成;通篇两句一韵,凡四易韵,前后片各两仄韵,两*韵,*仄递转。

  ⑵玉炉:香炉的美称,一作“玉楼”。冰簟:竹凉席。鸳鸯锦:织有鸳鸯图案的锦被。

  ⑶山枕:指两端突起似山的凹形枕头。

  ⑷辘轳:井上汲水所用滑车的声音。

  ⑸漠漠:弥漫的样子。

  ⑹蝉钗:蝉形的金钗。

  ⑺一生拚:舍弃一生。拚,舍弃,不顾惜,一作“拌”。

  赏析:

  此词写艳情。它以秾丽的语言描绘艳情,没有丝毫的隐晦,冶雅俗于一炉可谓极小词之能事。这一点,也可算是牛峤自己的风格。

  词中以男女幽会为主要内容,侧重写幽欢过程中的情景和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词风大胆泼辣,淋漓尽致。首句写室内陈设的华丽:玉炉,状香炉之华贵;冰簟,状竹席之晶莹凉爽;鸳鸯锦,状锦被之华美。此词通过首句景物的描写,为一对情人的幽会安排了特定的环境,而且第二句紧接着写幽会,词意径露,不避浅宿,在《花间集》中也是罕见的。然而写欢情也只是到此为止,词人在笔下还是注意分寸的。一下二句。他便宕开一笔写外在因素的侵扰和女主人公细微的心理变化。当他们欢情正恰时,帘外传来一阵辘轳声,划破了长夜的宁静,报道了拂晓的来临。这好像一块石头投入*静的池塘里,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应。“敛眉含笑惊”,就是辘轳声在女主人在感情上激起的波纹。“敛眉含笑”,正尔欢浓,早汲水声传,顿惊晓色,所谓“欢娱嫌夜短”也。简单五个字,概括了女主人公刹那间复杂的感情变化,用笔何其精炼而准确。

  换头一句,从室内写到室外,化浓艳为疏淡。细玩此篇词意,“柳阴轻漠漠”一句并非写一对恋人在柳荫下相会。盖由夜至晓,初日斜照,窗外的杨柳已投下一片阴影。柳阴非但表现了时间的转移,且与起句的“冰簟”相呼应,说明季节已届夏天。何以得知并非写柳荫相会,下面一句可以为证。“低鬓蝉钗落”,语本李商隐《偶题二首》之一:“水文簟上琥珀枕,傍有堕钗双翠翘。”可见仍写枕边情事。

  由于下阕仍写室内,故结尾二句便有了着落。一般小词均以景语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此词却以情语取胜。其实如果从严要求的话,这两句不免过于狎昵,作艳语者无以复加,却能备受前人称道,主要是因为它大胆地描写了女子感情生活的热烈追求,直抒胸臆,毫无掩饰,也毫无假借,更没有其他小词中那种欲吐还吝、扭捏作态样子。用今天的话来讲,它还打破了几千年来温柔敦厚的诗教,表现了女主人公爱好个性自由、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一句话,它塑造一个生活中真实、人性未被扭曲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特点的人。就词风而言,则于婉约中具豪放之笔,在唐五代词中极为少见。

菩萨蛮原文及翻译3

  菩萨蛮·咏足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翻译

  道路留香不吝惜美女的脚步,久久敛束着丝罗袜如在水波上走。只见她那舞步如旋风,都不留下步履踪迹。

  暗暗地穿着宫廷样式的鞋适合走路稳健,而并立两脚行路就困难。你说纤细美妙到何种程度,该是很难。要说“纤妙”,必须把妇女托在手掌上去看她的脚。

  注释

  涂:道路,通途。

  罗袜:丝罗制的袜。

  凌波:起伏飘浮于波涛之上。

  风:旋风。

  行处踪:行经场所的踪迹。

  偷:暗暗地。

  宫样:宫廷样式的衣裳,这里借指小鞋。

  双趺:脚。

  纤妙:纤细美妙。

  应:该。

  创作背景

  *古代妇女缠足始于南唐而盛行于宋代,人们认为妇女的脚缠得越小越美。自上而下,渐成风气。宋英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在太常博士直史馆杭州通守任上,作该词披露北宋社会这一陋习。

  赏析

  上片描绘侍妓或歌妓的小脚步态。“审美理想渗透于审美感受之中,主宰着一定民族、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审美趣味、风尚和趋向。”苏轼写作该词所带的审美倾向也不例外。“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特写侍妓或歌妓轻飘的步姿。莲上“承步”,“罗袜凌波”,如洛水女神飘在水面上。*古代爱恋民歌就是承袭这种小脚美的审美观来吟咏“莲承步”,“罗袜凌波”的。“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特写轻飘的舞姿。正因为脚小舞起来就显得轻盈多了。飞舞起来如“回风”一般,且不留下脚印。对于这种迅疾轻盈的舞姿,苏轼是带着赞美的态度来评判的。

  下片描叙侍妓或歌妓的小脚的痛苦与慰藉。“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描写侍妓或歌妓缠足所带来的痛苦。即是暗暗地想换穿宫廷贵夫人鞋,合适是合适,但不能并立站起来,走路更困难。宋代这种残忍的缠足审美观,使很多妇女痛苦一生,苏轼毫不回避地披露了这种痛苦与困难。“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纤妙是指人们以习惯的审美观为准绳,脚是缠得越小越“纤妙”。“说应难”,意思是用语言难以表达。“须从掌上看”,反映了苏轼虽然反对妇女缠足,但是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与审美上的局限性。

  该词是苏轼站在欣赏的角度和批判的立场上,通过写侍妓、歌妓,披露缠足给妇女带来痛苦,对北宋社会这一陋习表示不满。该词有些庸俗,近乎游戏文字,不完全是 “恶谑、恶趣”之词。


推荐访问:菩萨 原文 翻译 菩萨蛮原文及翻译3篇 菩萨蛮原文及翻译1 菩萨蛮原文及翻译注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