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积变化规律》评课稿3篇(完整文档)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四年级《积变化规律》评课稿3篇(完整文档)

2023-03-09 12:48: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1  1、新课伊始,出现有趣的思维体操题目,来启迪学生思维,来诱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扣住学生的心弦,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2、大胆地将教材提供的两组算式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积变化规律》评课稿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积变化规律》评课稿3篇(完整文档)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1

  1、新课伊始,出现有趣的思维体操题目,来启迪学生思维,来诱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扣住学生的心弦,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2、大胆地将教材提供的两组算式重新改编并打乱以口算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分类整理中初步感悟两组算式的特征,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的特征从上往下观察、从下往上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去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从而形成探究规律的冲动,再通过研究交流得出“一个因数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并适时进行验证。让学生在猜想验证中逐步概括提升。之后对研究出来的规律进行解释与应用。最后总结归纳本课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3、在研究规律时,因为张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有规律的算式。学生建立在充分的感知上,所以水到渠成的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接着又请同学们讨论验证一下这个结果是否正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例子的基础上,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尤其是在探索第二组题由下往上观察时,能放手让学生探讨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让学生用刚才掌握的研究过程,实现方法的迁移运用,再让学生根据规律举例,充分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相互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

  4、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上必须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养成善于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掌握牢固的数学知识。这节课中张老师在这方面做的特别好,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去总结积变化的规律,不急不燥。让学生充分自由的发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急于让学生跟着教案走。跟着老师走。虽然没有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设计,但是落实了知识点,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2

  1、新课伊始,出现有趣的思维体操题目,来启迪学生思维,来诱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扣住学生的心弦,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2、大胆地将教材提供的两组算式重新改编并打乱以口算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分类整理中初步感悟两组算式的特征,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的特征从上往下观察、从下往上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去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从而形成探究规律的冲动,再通过研究交流得出“一个因数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并适时进行验证。让学生在猜想验证中逐步概括提升。之后对研究出来的规律进行解释与应用。最后总结归纳本课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3、在研究规律时,因为张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有规律的算式。学生建立在充分的感知上,所以水到渠成的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接着又请同学们讨论验证一下这个结果是否正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例子的基础上,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尤其是在探索第二组题由下往上观察时,能放手让学生探讨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让学生用刚才掌握的研究过程,实现方法的迁移运用,再让学生根据规律举例,充分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相互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

  4、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上必须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养成善于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掌握牢固的数学知识。这节课中张老师在这方面做的特别好,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去总结积变化的规律,不急不燥。让学生充分自由的发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急于让学生跟着教案走。跟着老师走。虽然没有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设计,但是落实了知识点,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3篇(扩展1)

——《积的变化规律》数学评课稿3篇

《积的变化规律》数学评课稿1

  《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以两组较为简单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两个因数相乘时,积随着基中的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本节教学流程是:“研究具体问题——引导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把课本表格的数字编成应用题,请学生列式计算,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一是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二是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三是引导学生将两个发现总结到一起形成积的变化规律,形成板书,并揭示课题。

  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练习中不但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体验到发现规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积的变化规律》数学评课稿2

  今天听了赵艳波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受益匪浅。赵老师在教学中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经历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在这一系列学习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积的变化规律。过程的设计很紧凑,老师的讲解清晰、简洁,设问、追问都处理的恰如其分。学生的思维在一个个追问中得到开启,不失为一堂很实的课。一环扣一环的层层剖析,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巩固练习中,可以看出教师*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年轻教师在课堂中能把问题的设置运用自如,确实难得。我比较欣赏。

  小建议:

  1.小结时,可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再整理完善。

  2.板书再工整些更加完美了。

  如果是我执教这一内容。我会这样设计:

  1.出示两组乘法试题。

  2.提问:你能根据上面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让学生在尝试写算式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这个过程,手脑并用,使规律的探索落到实处。

《积的变化规律》数学评课稿3

  《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以两组较为简单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两个因数相乘时,积随着基中的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本节教学流程是:“研究具体问题——引导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把课本表格的数字编成应用题,请学生列式计算,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一是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二是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三是引导学生将两个发现总结到一起形成积的变化规律,形成板书,并揭示课题。

  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练习中不但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体验到发现规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3篇(扩展2)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呈现了筛沙车清理海水浴场的情景。通过介绍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数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并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时,我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在充分经历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炼。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提倡学生充分地经历问题的产生、发现、探索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借助统计表和乘法算式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与不变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练习中,我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让学生继续探究: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方米?15辆呢?30辆呢?“这个练习回归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描述积的变化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于是,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今后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2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例以一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将会经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学生将会用到观察、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并最终发现规律,归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索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以上这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发现

  《观特点》

  (1) 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特点和积的变化特点。

  (我们纵向看,这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的?有没有规律呢?)

  (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3) 全班交流,课件引导

  师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如果把①式作为标准,②式与①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找规律》

  通过观察比较,你能说说你发现的规律了吗?

  师:积的变化是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写算式》

  运用以上规律与①式对比,你能接着往下写两道算式验证一下吗?试试看,一定行!200×8=1600 8×40=320 (要口算,你们是怎么想的)

  2、同学们再看一组题,它又藏着什么秘密呢?

  20×4=

  10×4=

  5×4=

  (1) 引导用同样的学法观察第二组算式,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法:观特点、找规律、写算式)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2)运用以上规律,你能根据15×12=180直接答出下面两题的得数吗

  15×12=180 15×6= 15×3=

  (写完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根据规律写下得数的,算一算对吗)

  3、整体概括变化规律

  让学生回忆,再读一读这两个规律,数学讲究简洁美,能说得再简单些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概括,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第一关:小试牛刀

  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2、第二关:再展雄风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五题

  3、第三关:随机应变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1、4题

  第一题谁来读题,能利用刚才学的规律来解决吗?方法多样,说说方法

  第四题,如果用两种方法,让学生说说方法,哪种简便。

  4、第四关:终极对决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第二题,(如果没有用我们学的规律,可出示百宝箱)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3篇(扩展3)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今天教学了积的变化规律,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

  计算、再观察比较下列算式:30*24=720 (30*2)*24= (30*4)*24= 30*(24*5)=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30*24=720 (30÷2)*24= (30÷5)*24= 30*(24÷6)=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课始交流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人发现时,习惯于表述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为了验证大家的发现,我们首先让大家用书中的例题验证,再让大家各举一个例子验证得出积得变化规律。但遗憾的是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直接计算积却不用所学的积得变化规律去求积,在我的追问下好的学生想到根据记得变化规律直接用原来的积乘几求到现在的积。

  我也反思我的教学中是否有导致学与用剥离的现象,可能在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得出规律的结果反而削弱了学生对规律本身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于是在课即将结束前我出示了题目:根据275*46=12650 直接写出275*92= 的结果并说明解题思路,到此学生才全部理解了记得变化规律的有用性。虽然是后知后觉但毕竟是真正有了“知觉”了。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2

  《积的变化规律》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这堂课我以几组口算乘法算式为载体。口算环节结束后,我问:“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2个算式吗?”通过这一环节,只要学生能写出算式,那么他基本上对规律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说不出,也心领神会了。

  但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突出的表现是不能准确的找到积的变化规律,学生似乎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在教完这节课后,留给自己是无尽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开始学习时兴趣高涨,到后来的`沉默,说明学生没有正真的掌握,接下来只好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学生多说多练来改善了。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3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呈现了筛沙车清理海水浴场的情景。通过介绍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数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并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时,我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在充分经历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炼。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提倡学生充分地经历问题的产生、发现、探索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借助统计表和乘法算式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与不变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练习中,我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让学生继续探究: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方米?15辆呢?30辆呢?“这个练习回归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描述积的变化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于是,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今后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3篇(扩展4)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10篇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设疑、激发兴趣

  1、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

  猴王又说:“好吧,给你60个桃子,*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6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

  2、师: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不管增加多少,每只小猴得到的都是2个桃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二、探究新知、激发冲突

  1、口算比赛,并进行分类

  (请在老师喊开始后,想出得数的同学就可以直接在座位上回答。)

  (1)出示口算卡片 : 6÷3= 60÷30= 120÷60 600÷300=

  200÷2 = 200÷20= 200÷40 =

  16÷4= 160÷4= 1600÷4=

  生:快速抢答后把这六道算式进行分类。(指名板演师帮忙调整)

  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设计意图:通过算式分类,使学生便于观察比较,从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除数不变的一组算式,发现、归纳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6÷4= 160÷4= 1600÷4=

  师:我们先来观察这一组中的三道算式,它们的除数不变(标上“不变”),那被除数和商怎么变的,有什么规律吗?和同桌说一说。

  生:反馈。(师注意引导学生规范的说,并用彩笔标出变化过程。)

  师:谁能把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到的规律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师:你真聪明,那么在这句话中,前后两个几是怎样的数?

  生:相同的数。

  师:所以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边说边出示)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一个数,商也乘一个相同的数。全班一起把这个规律说一遍。(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是从上往下观察这三道算式,如果从下往上观察呢?

  生:反馈。(师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标出变化过程。)

  师:谁也能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小结规律。(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3)指导学生观察比较被除数不变的一组算式,发现、归纳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200÷2 = 200÷20= 200÷40 =

  师:你们真了不起,懂得用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发现除数不变时,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再来观察这一组,被除不变(标上“不变”),除数和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和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通过前一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可能会出现直接说出规律和继续说算式间的变化过程再总结规律两种情况。】

  A:如果学生直接说出规律,请学生具体地说一说是怎么发现的吗?(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B:如果学生说的是算式间的变化过程,请学生像刚才那样也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4)每个学生各写一组除法算式(2-3道),验证这两个商的变化规律的普遍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验证规律是为了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2、认识商不变规律

  (1) 6÷3= 60÷30= 120÷60 600÷300=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又研究了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一组除法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商不变。

  师: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反馈。(师出示问题: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变?)

  师:老师请1、2两组的同学从左往右观察,请3、4两组的同学从右往左观察,然后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商不变规律,师把规律补充完整。

  (3)应用商不变规律填一填:24÷8=3 (24○□)÷(8○□)=3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商不变规律填空,加强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并从中发现0除外,从而把商不变规律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发现的这个规律,想一想要使商不变,这里的○和□应该怎样填?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在填写过程中会出现乘0或除以0,教师借机教学0除外。】

  师:很好,可见这句话不完整,那应该怎样补充?(生说0除外,师再补充0除外)然后介绍这个规律叫“商不变规律”,全班齐读,再找关键词。

  三、应用——提升

  师:那么这些规律在我们*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下面我们运用我们得出的规律算一算。

  1、我会算。

  3420÷57=60 76800÷240=320 5600÷140=40

  34200÷57= 76800÷24= 560÷14=

  342÷57= 76800÷2400= 56000÷1400=

  (学生口答得数)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的这么快?

  生:利用刚才的发现的规律。

  师:能不能说的详细点呢?(生说每组所应用的规律)

  师:到底算的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下。(学生用计算器验证)

  5600……0÷1400……0 =

  100个0

  100个0

  师:计算器没有这么多位可以出现的,怎么办?

  2、我会填。

  根据规定32÷8=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符号。

  (32×4)÷(8○□)=4

  (32○□)÷(8÷2)=4

  (32○□)÷(8○15)=4

  (32○□)÷(8○□)=4

  师指最后一个算式:这样的算式能写完吗?老师也来写几个:(32×m)÷(8×m)=4,(32÷m)÷(8÷m)= 4,可以吗?你觉得对m有什么要求吗?得出:m≠0(板书:0除外)

  3、我会简算。运用学过的规律不列竖式进行口算。(写出简便计算的过程)

  (1)600÷25=

  (2)2100÷125=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商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商不变规律,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师:你认为你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

  一、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数学课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不*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我在这节课中尽量体现这一点。由故事导入新课,当学生回答:“谁是聪明的一笑?”之后,我让学生说出原因(算式),随机板书算式,然后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一起总结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

  教材先是安排学习商的两个变化规律,然后,由填写表格,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在教学时,我改变了教材的顺序,先讲商不变的性质,再讲商的两个变化规律。符合由易到难的特点,学生易于掌握。

  三、注重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的三条规律,每一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我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数学语言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记忆,理解。

  由于,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因此,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时间较少;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愤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中:

  ①被除数不变除数逐渐扩大商逐渐缩小;除数不变被除数逐渐扩大商也逐渐扩大

  ②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除法的简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零)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零的简便计算,明晰算理。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教师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再次见面,你们高兴吗?

  1、师:同学们,自从咱们上一年级开始小精灵一直伴随着我们一起学习数学,今天他又高兴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还给我们带来了几道题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好!请大家注意看屏幕。

  160÷8= 200÷2= 200÷40= 16÷8= 320÷8= 200÷20=

  课件出示口算指名学生口答,个别集体回答。

  师:同学们你们算得又对又快,教师提几个问题和大家研究一下。注意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有些算式的被除数相同,有些算式除数相同。

  下面我们就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课件演示分类)

  16÷8= 200÷2=

  160÷8= 200÷20=

  320÷8= 200÷40=

  师:我们先来观察第一组算式,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

  再仔细观察除数和商是怎样变化的?谁来说一说?

  师:看来,被除数不变,除数逐渐扩大商逐渐缩小。

  师:第二组和第一组比较,这一组算式又是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呢?

  师:谁能概括地说一说这组算式的除数不变,被除数、商是怎样变化的吗?

  教师总结。(看来,除数不变,被除数逐渐扩大商也逐渐扩大)。

  16÷8=2 200÷2=100

  160÷8=20 200÷20=10

  320÷8=40 200÷40=5

  师:通过对刚才这两组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出什么结论?

  师:看来商的变化和被除数、除数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商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2、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3

  60÷30=

  60

  9

  18÷3=

  180

  二、创设情境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题做得也很快。现在听一个小故事,然后我们继续学习。(课件显示)

  话说,孙悟空跟唐僧取经后成了斗战胜佛,但是他仍然忘不了花果山的猴子猴孙们和神仙洞府,这一年孙悟空又回到花果山,立刻被猴儿们围住了,一只小猴嚷到:"大王,大王,石屋今年由我来打扫吧!""好啊!好啊!"孙悟空说道:"不过,石门上都有一道算式题,只有每道题的商与钥匙上的数相同,那石门才能打开。"

  说着,便交给那小猴一把钥匙。

  师:同学们我们先猜一猜,小猴子能打开这些石门吗?你怎么知道的?那么我们就来算一算。来完成小篇子的第二题。

  被除数141402805605600

  除 数2204080800

  商77777

  师:谁来汇报自己计算的结果?

  师:商都是几?

  是的,小猴子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并得到了大王的夸奖,可高兴了!但是小猴子心里仍然有个疑问,怎么得数都是7呢?这里一定有什么奥秘?于是决定仔细研究!

  三、探索规律

  课件出示表格

  被除数141402805605600

  除 数2204080800

  商

  师:观察表中每一栏的数,看看什么数有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

  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表中什么数有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的非常热烈,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来研究一下,谁先说一说?

  表中什么数有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

  被除数、除数、商是怎样变化的?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第2栏同第1栏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说,被除数扩大了,除数也扩大了,我们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可以怎样说?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

  师:它们是怎样扩大的?

  生:被除数乘了10,除数也乘了10,我们说他们同时乘了10(板书:同时),结果怎样?生:商不变。

  再找两组对比说后总结:

  师:那么我们就说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板书:相同)结果怎样?商不变。

  师:第2栏同第1栏比较同时乘了相同的数。商不变。

  还有哪两栏比较也是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

  第3栏同第2栏比较……

  第4栏同第3栏比较……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师: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这个数是"0"可以吗?

  被除数乘"0"得"0";除数乘"0"得"0",那么"0"能不能除以"0"?

  生:不能,因为"0"不能做除数!

  师:所以我们说:"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师:刚才我们从左向右观察,现在我们从右向左观察,比如第4栏同第5栏比较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了,是怎样缩小的?

  师:谁来用一句话概括起来说一说?

  生:被除数、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师:板书(除以)

  师:还有谁和谁比也是同时缩小了?

  师:它们同时除以的数又是怎样的呢?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2栏同第3栏比较……

  师:被除数、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这个数可以是"0"吗?

  生:不能,"0"不能做除数。

  师:我们就说"0"除外。

  师总结:被除数、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师:谁来用一句话概括商不变的规律?

  生: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四、巩固新知

  1、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

  被除数121201200

  除数660600

  商

  被除数150015015

  除数3000303

  商

  分组填写。小组交流。让学生说规律。

  师:同学们这些商为什么都相同?

  2、完成第四题。

  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8 8000÷400=20

  720÷90= 800÷40=

  7200÷900= 80÷4=

  学生回答。

  师:从上到下看,每组题中商为什么不变?

  从下到上看,每组题中商为什么不变?

  3、判断下面每组题的商变还是不变。(微机显示)

  70÷15= 50÷2=

  70÷3= 500÷2=

  360÷9= 80÷40=

  120÷3= 800÷4=

  4、完成第5题。

  5、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微机分两部分,逐一显示各题)

  谁先算完就迅速站起来说得数。

  师:我发现大家都算的又对又快,说说你们有什么巧妙的方法。

  生:被除数、除数同时除以10,也就是在它们的末尾同时各去掉一个"0",这样就能很快算出这几道题的得数。

  师:注意看准下面各组题,继续抢答。

  师:你们还是算得这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生:算这些题时可以想:被除数、除数同时除以100,也就是在它们的末尾同时各去掉两个"0",这样根据口诀就能很快算出来。

  五、课堂小结

  1、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上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设疑、激发兴趣

  1、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

  猴王又说:“好吧,给你60个桃子,*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6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

  2、师: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不管增加多少,每只小猴得到的都是2个桃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二、探究新知、激发冲突

  1、口算比赛,并进行分类

  (请在老师喊开始后,想出得数的同学就可以直接在座位上回答。)

  (1)出示口算卡片 : 6÷3= 60÷30= 120÷60 600÷300=

  200÷2 = 200÷20= 200÷40 =

  16÷4= 160÷4= 1600÷4=

  生:快速抢答后把这六道算式进行分类。(指名板演师帮忙调整)

  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设计意图:通过算式分类,使学生便于观察比较,从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除数不变的一组算式,发现、归纳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6÷4= 160÷4= 1600÷4=

  师:我们先来观察这一组中的三道算式,它们的除数不变(标上“不变”),那被除数和商怎么变的,有什么规律吗?和同桌说一说。

  生:反馈。(师注意引导学生规范的说,并用彩笔标出变化过程。)

  师:谁能把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到的规律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师:你真聪明,那么在这句话中,前后两个几是怎样的数?

  生:相同的数。

  师:所以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边说边出示)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一个数,商也乘一个相同的数。全班一起把这个规律说一遍。(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是从上往下观察这三道算式,如果从下往上观察呢?

  生:反馈。(师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标出变化过程。)

  师:谁也能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小结规律。(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3)指导学生观察比较被除数不变的一组算式,发现、归纳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200÷2 = 200÷20= 200÷40 =

  师:你们真了不起,懂得用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发现除数不变时,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再来观察这一组,被除不变(标上“不变”),除数和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和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通过前一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可能会出现直接说出规律和继续说算式间的变化过程再总结规律两种情况。】

  A:如果学生直接说出规律,请学生具体地说一说是怎么发现的吗?(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B:如果学生说的是算式间的变化过程,请学生像刚才那样也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4)每个学生各写一组除法算式(2-3道),验证这两个商的变化规律的普遍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验证规律是为了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2、认识商不变规律

  (1) 6÷3= 60÷30= 120÷60 600÷300=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又研究了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一组除法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商不变。

  师: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反馈。(师出示问题: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变?)

  师:老师请1、2两组的同学从左往右观察,请3、4两组的同学从右往左观察,然后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商不变规律,师把规律补充完整。

  (3)应用商不变规律填一填:24÷8=3 (24○□)÷(8○□)=3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商不变规律填空,加强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并从中发现0除外,从而把商不变规律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发现的这个规律,想一想要使商不变,这里的○和□应该怎样填?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在填写过程中会出现乘0或除以0,教师借机教学0除外。】

  师:很好,可见这句话不完整,那应该怎样补充?(生说0除外,师再补充0除外)然后介绍这个规律叫“商不变规律”,全班齐读,再找关键词。

  三、应用——提升

  师:那么这些规律在我们*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下面我们运用我们得出的规律算一算。

  1、我会算。

  3420÷57=60 76800÷240=320 5600÷140=40

  34200÷57= 76800÷24= 560÷14=

  342÷57= 76800÷2400= 56000÷1400=

  (学生口答得数)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的这么快?

  生:利用刚才的发现的规律。

  师:能不能说的详细点呢?(生说每组所应用的规律)

  师:到底算的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下。(学生用计算器验证)

  5600……0÷1400……0 =

  100个0

  100个0

  师:计算器没有这么多位可以出现的,怎么办?

  2、我会填。

  根据规定32÷8=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符号。

  (32×4)÷(8○□)=4

  (32○□)÷(8÷2)=4

  (32○□)÷(8○15)=4

  (32○□)÷(8○□)=4

  师指最后一个算式:这样的算式能写完吗?老师也来写几个:(32×m)÷(8×m)=4,(32÷m)÷(8÷m)= 4,可以吗?你觉得对m有什么要求吗?得出:m≠0(板书:0除外)

  3、我会简算。运用学过的规律不列竖式进行口算。(写出简便计算的过程)

  (1)600÷25=

  (2)2100÷125=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商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商不变规律,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师:你认为你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

  一、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数学课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不*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我在这节课中尽量体现这一点。由故事导入新课,当学生回答:“谁是聪明的一笑?”之后,我让学生说出原因(算式),随机板书算式,然后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一起总结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

  教材先是安排学习商的两个变化规律,然后,由填写表格,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在教学时,我改变了教材的顺序,先讲商不变的性质,再讲商的两个变化规律。符合由易到难的特点,学生易于掌握。

  三、注重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的三条规律,每一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我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数学语言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记忆,理解。

  由于,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因此,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时间较少;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气愤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4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零的简便计算,明晰算理。

  课型:

  新授

  教学方法:

  讲解、练习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激趣

  1、口算。

  7 5= 80 20= 560 70=

  70 5=160 20=480 8=

  70 50= 80 40= 56 7=

  7 50=160 40=810 90=

  2、填写表格。

  原数 扩大5倍 扩大6倍 扩大10倍

  60

  原数 缩小2倍 缩小6倍 缩小10倍

  60

  3、口答。

  (1)50本练习本,分给10位同学,*均每人几本?

  (2)200本练习本,分给40位同学,*均每人几本?

  (3)500本练习本,分给100位同学,*均每人几本?

  从上面三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引入新课。

  为什么被除数、除数虽然改变了,商却没有变呢?在除法中,商到底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1、 课件出示例5;(出示题目)

  2 ( )

  20020= ( )

  40( )

  (1)师:你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说出答案吗?

  (2)这一组题中,什么数没有发生变化,什么数发生了变化?从上往下看,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

  (3)小结并板书。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几倍;

  (4)如果从下往上看,这组题目又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后 师适时板书: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了几倍,商反而扩大了几倍。

  (5)全班同学齐读规律: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了几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了几倍。

  2、练习:(课件出示)根据规律计算。

  1604=40

  16040=

  16020=

  16010=

  3、过渡:我们学习了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的变化规律,那么,当除数不变时,商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

  (1)同位互相学习(出示题目):

  16 ()

  1608=()

  320()

  A:算一算:让学生口算上面各题;师适时板书。

  B:说一说:这题中,什么数发生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同位交流)

  C、小组合作,学生汇报及小结:

  这题中,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的扩大而扩大,缩小而缩小。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板书)

  D:读一读:全班齐读这条规律;

  4、练习:(课件出示)根据规律计算。

  243=8

  2403=

  1203=

  483=

  过渡:想一想:商会随着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那什么情况下,商会保持不变呢?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三关,来完成下面表格。

  5、出示下表:

  被除数 14 140 280 560 5600

  除数 2 20 40 80 800

  (1)填写表格;

  (2)表中的什么数发生了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

  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3)把第1栏到第2栏进行比较,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第3栏到第4栏呢?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发现吗?

  把第5栏到第4栏进行比较,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8、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引导学生用简明的语言概述;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叫做商不变规律。

  9、练习:

  (1)下面的算式,你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化简计算吗?

  42060=7200800= (口算)

  4000500=(提示: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指导。

  (2)下面的计算对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三、活动练习,拓展应用:

  1、第94页第4题: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

  下面两题的商。(指名学生回答)

  2、 填空:

  (1)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 )。

  (2)除数缩小5倍,被除数不变,那么商( )。

  (3)两个数相除商是12,如果被除数、除数都缩小3倍, 商是( )。

  (4)除数不变,如果被除数缩小3倍,商也会( )。

  3、判断:

  已知 6020=3

  那么 (60X3 ) (20X2 )=3 ()

  (602) (202 )=3()

  (60 3) (20X30)=3()

  4、趣味练习:

  猴王分桃

  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一只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4个桃子,*均分给2只猴吧。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吧,给你40个桃子,*均分给20只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400个桃子,*均分给2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 小猴子连忙说:好了、好了!猴王听了哈哈大笑。

  同学们,你知道猴王为什么笑吗?

  四、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那些知识?说一说。

  (1)被除数不变,商随着除数怎样变化?

  (2)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怎样变化?

  (3)商不变呢?

  五、拓展。

  (1)(2400○□ ) (80○□)

  1、要使商不变,可以怎么填?

  2、要使商乘2,可以怎么填?

  3、要使商除以2,可以怎么填?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商的变化规律

  (1)被除数不变:

  除数扩大几倍,商就缩小几倍

  除数缩小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2)除数不变:

  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被除数缩小几倍,商就缩小几倍

  (3)商不变: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的研究过程,归纳概括商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知识网络

  1.创设数学情境,复习旧知

  师:做个小游戏,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6×2= 6×20= 6×200= 6×2000=

  师:你们算得可真快,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师:咱们还学过什么相关的知识?

  (积不变的规律)

  师:怎样可以保证积不变呢?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零除外)积不变。)

  师:大家还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学习除法时,我们又发现了商变化的规律,这种情况下,商是怎样变化的呢?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反而除以或乘相同的数。)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设计意图】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联系为载体,创设数学情境。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建立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联想,学生初步感悟了“变化中的不变”“不变中的变化”的函数思想。

  2.依托知识网络,激发联想

  师:这是我们已经掌握的积变化的规律、积不变的规律、商变化的规律,根据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商也可以不变)

  师:怎么会想到商有不变的规律呢?

  (积有不变的规律,商就应该有不变的规律。)

  师:还可以怎样想?

  师:看来我们的猜想需要一定的依据,到底怎样使商不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设计意图】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托,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积累经验,掌握研究方法

  1.依据联系,提出猜想

  (1)遇到新问题或不会的,我们怎么办呀?——想会的。

  咱们一起再来看看已经掌握的这些知识。

  (2)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这些规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三个量 两个量变,一个量不变)

  今天研究的就是商不变,那两个量呢?

  板书:被除数? 除数? 商不变

  师:被除数和除数是随便变吗?

  (要有规律的变)

  (3)师:根据你前面学习的经验,具体地说说被除数、除数怎样有规律的变化,才能保证商不变?

  板书: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设计意图】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和数学学习经验,引导学生更加具体的猜想,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自主探究,举例验证

  (1)举例方法指导

  师:这么多种猜想,到底哪种猜想成立呢?有点儿难,怎么办呢?

  (举些例子来验证猜想。)

  板书:验证

  师:怎么验证?

  (举一些例子。)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然后怎么办呀?

  【设计意图】列举出了这么多种猜想,学生知道要证明猜想是否成立需要列一些算式来进行举例验证,但是如何列算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举例验证前,设计了问题串,给学生提供了举例方法的指导。

  (2)自主探究,填写研究报告

  学习建议

  师: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研究报告单,先选一条猜想,然后再举例子来验证,最后看看你验证的猜想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以研究报告为抓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为今后探究这类问题提供研究方法。

  (3)个人汇报,合作交流

  ①先验证不成立的猜想

  师:他验证的是哪一条?看懂他的意思了吗?请这位同学来讲一讲。

  谁也验证的是这一条?成立吗?一个反例够吗?

  ②再验证成立的猜想

  师:他验证的是哪一条?看懂他的意思了吗?说说你是怎样验证的?

  师:一个例子能证明猜想一定成立吗?

  再看看他的例子?

  还有谁也验证的是这一条?说明什么?

  师:这些例子符合这个规律,说明猜想成立。

  师:咱们用黑板上的这组算式来验证,应该怎么看呢?谁愿意像老师这样标一标?讲一讲?还有机会吗?

  【设计意图】培养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学生在动态的举例中感知商不变的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函数动态的过程,渗透函数思想。

  学生体会到“证明一个猜想不成立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证明一种猜想成立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举出大量的例子来验证,这样得到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3.归纳概括,得到结论

  (1)把成立的两条猜想小声地读一读。

  能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

  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板书归纳)

  (2)追问为什么0除外呢?

  在什么地方应用到了商不变的规律呢?

  4.应用练习

  (1)780÷30,可以怎样解答?

  预设:用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的。

  师:有同学是这样做的。

  出示:

  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反馈

  预设:可以,因为利用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商不变,这样做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2)120÷15

  师:这道题我们可以怎样解决?

  预设:用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的。

  师:利用今天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能不能解决这道题?

  出示:

  120÷15

  =(120 × 4)÷(15 × 4)

  =480÷60

  =8

  师:被除数和除数为什么都乘4?

  生: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以及商不变的规律,可以直接口算解决。

  5.讨论余数

  840÷50

  师: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我们可以列这样的竖式。

  出示

  师:有的同学认为余数是4,有的同学认为余数是40,到底是多少?为什么?

  生:是4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这道题转化为84个十除以5个十,所以余下的是几个十。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使学生切实了解到计算过程既有一般方法,又有灵活处理之处,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理解

  1.口算应用,加深理解

  下面的题你会算吗?怎么算的?

  120÷30= 6300÷700=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了吗?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口算中已经用过,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继续应用。

  2.顺应结构,建立模型

  (四)回顾历程,产生新的思考

  1.咱们回顾一下研究的过程。

  2.是什么引发了我们今天的猜想?

  因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了我们今天的猜想。

  3.把四个规律放在一起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补充知识网络(商不变的规律)

  乘法、除法里存在这样的规律,你又想到了什么?

  今天的学习,使同学们产生了新的思考,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回去后可以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自己去探究新问题。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努力,同学们的计算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老师想知道你们到底谁的进步更大一些?老师决定考一考你们:快速写出一个得数是2的除法算式。

  师:谁能跟大伙说一说,你写的是哪一个算式。

  随着学生的展示,教师有目的的随时手写几个得数是2的算式。

  师:同学们的脑瓜转的真快,这么快就写出了这么多算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算式不同,得数相同

  师:孩子们,你们可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哪你们想知道这些算式除了“算式不同,得数相同”外,究竟还存在着什么秘密吗?

  (设计意图:“到底谁的进步更大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快速写一个得数是2的除法算式”开门见山,直接找到本节课的切入点。)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保证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前提下,再进行讨论。)

  2)小组交流

  师:有什么发现吗?想不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老师提几点要求:小组长负责组织,每个同学都要发言,要按次序发言;记录员作好记录。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各自的想法,比一比谁的想法更棒。小组内互相补充,形成小组意见。

  教师巡视,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

  3)集体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想法,依次板书。

  师:是不是被除数变大,除数也跟着变大,商就一定不变呢?

  组间质疑、辩论。

  4)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引导学生形成结论: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时,商不变。

  5)验证结论

  师:同学们我们发现的规律到底对不对呢?用你们自已手中的算式验证一下怎样?

  小组合作验证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的数学研究过程中理解、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同时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好的铺垫)

  2、探索商的变化规律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时,商不变。如果被除数与除数只变一个,又将会怎么样呢?

  学生猜测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小组交流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各自的想法。小组内互相补充,形成小组意见。

  3)集体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想法,依次板书。组间质疑、辩论。教师适时点拔提升。

  4)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同学们我们发现的规律到底对不对呢?用你们自已手中的算式验证一下怎样?

  小组合作验证,形成结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成功探索出了数学上的一条重要规律:商的变化规律。也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你们的聪明才智,你们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更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商的变化规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快速写出它们的商

  8÷2=90÷30=60÷10=

  80÷20=900÷30=60÷20=

  800÷200=9000÷30=60÷60=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数学的价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获得的新知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经过今天的探索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向大家说的?

  板书设计:

  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除数=商

  扩大(缩小)扩大(缩小)不变

  扩大(缩小)不变扩大(缩小)

  不变扩大(缩小)缩小(扩大)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5。

  【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着被除数或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有条理、有根据地探究、推理、概括、验证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设计理念】

  本节课力图体现以下设计理念

  一、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

  本课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已有的“积的变化规律”知识基础上,利用迁移规律

  通过研究商的变化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二、尝试“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

  本课使学生在已有计算技能的基础上完成初步推测,然后自主验证推测的普遍性与科学性。在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仅使学生学会从广泛的正面举例中证明自己的推测,还要全面的分析,从相反方面思考举出反例,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正确。整节课就在学生不断的猜测—验证—总结结论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尝试了这种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策略】

  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观察、探索,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本节课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迁移规律,首先对“积的变化规律”蕴含的学法,即“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总结规律”进行必要的复习,为学生自主探索奠定基础。

  二、学生刚刚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已经有具备了研究商的变化规律中列举法所必须的知识基础。

  三、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已经初步尝试过“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本节课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加以运用,体验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法迁移

  (一)首先我们回忆一下,在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出示投影: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内容是什么吗?

  (二)如果我们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就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它(同时投影出示“因数×因数=积”)。下面我们就一起从这个角度重温一下这一规律。

  (三)刚才我们通过变与不变的角度温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这单元我们学的除法,除法和乘法有着密切的关系,除法当中会不会也存在这样的变化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进行复习、归纳、提升,完成对新知识学习的学法迁移准备】

  二、引导探究,总结规律

  (一)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归纳”的方法探究商的变化规律一

  1、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被除数变,除数不变商会怎样变化?被除数怎样变化?你猜猜商会怎样变化?

  2、光靠猜想不行,还要有根据,你能用一组算式来验证一下吗?下面我就把时间留给大家,请你按照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除数不变的思路,用几个算式来试验一下,看看,商会怎样。

  3、独立写算式——发现规律后同桌交流——反馈:说说你的发现

  4、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运用“猜想——验证——归纳”研究方法时,教师予以必要引导与点拨,帮助学生完善思维与研究方式】

  (二)引导学生独立通过“猜想——验证——归纳”的方法探究商的变化规律二

  1、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归纳”的方法发现了第一条规律,被除数、除数一个变,一个不变,还有一种情况呢?板书(不变、变、?)老师把发现规律的机会留给你,用我们刚才的方法,看看谁能发现规律。

  2、独立写算式——发现规律后同桌交流——反馈:说说你的发现

  3、反馈引导总结出规律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或乘几。

  4、根据板书对比两条规律,一个“随着”,一个“反而”为什么会这样呢?谁能用实例说一说。(如分东西)

  (三)引导学生独立通过“猜想——验证——归纳”的方法探究商的变化规律三

  1、通过大家的实验,我们终于发现除法也像乘法那样,一个变,一个不变,商也随着变,乘法中还有一个积不变的规律呢,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才能使商不

  变呢?

  2、独立写算式——发现规律后同桌交流——反馈:说说你的发现

  3、总结: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几),商不变。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猜想——验证——归纳”研究方法后,教师完全放手,着重锻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三种规律,揭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一)填空,说一说你利用的是哪条规律。

  2 20 200÷ 40 8 = 16 160 1600 320 ÷

  (二)判断正误:

  50÷7=(50×4)÷(7×4)( )

  30÷6=(30×5)÷(6×4)( )

  400÷8=(400÷2)÷(8×2) ( )

  (三)王老师到超市,去买大练习本。

  数量8 80(本)

  总价 25 50(元)

  (四)思考

  (2400 ○□ )÷(80 ○□ )

  要使商不变,应当怎样填?

  要使商乘2,应当怎样填?

  要使商除以2,应当怎样填?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商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引导学生由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类推出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紧抓学生知识的增长点,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效延伸。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积的变化规律”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例8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抓住这个知识的增长点,然后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最后探究商的变化规律,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经历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

  2.重视合作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在与同学合作交流时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接受同学的批评与建议,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与他人分享了学习成果,又体验了合作的快乐,为达到会学、乐学和创造性学习的境界奠定了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画有表格的纸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揭示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数学王国的游乐园玩一玩。(课件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游乐园里有很多有趣的知识,也蕴涵很多规律,要想获得知识、发现规律,同学们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幅生动形象的游乐园的情境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1.探究除数不变时,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8中的(1)题]

  (1)课件出示导学要求。

  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③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2)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2.探究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我们再来观察教材87页例8中(2)题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变了)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按照下列方式进行观察。

  ①从上到下观察被除数、除数、商。

  ②从下到上观察被除数、除数、商。

  (3)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

  (4)师总结: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和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和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介绍三位朋友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你看(播放课件:第一幅,动画出现三个小王子并分别自我介绍(被除数、除数、商);第二幅,出示除法王国的城堡,商说:这就是我们的城堡,你们想进去吗?(想)接着说:但必须要过三关才能进入我们的城堡,你们有信心通过吗?)

  生:有。

  2、探究新知,除数不变规律

  师:课件出示一个小公园周一到周三卖出门票的.记录表,请把表填完整。

  总价/元单价/元

  16 8

  160 8

  320 8

  门票张数

  根据每组题的第一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四、结束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师生交流总结)

  板书:

  被除数不变规律

  除数不变规律

  商不变规律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就除以几或乘几。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3篇(扩展5)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3篇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学生回答)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 :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 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出示18×2=36和30×2=60,还是与(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

  师: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具体应该怎么比呢?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1)师:如果这组算式从下往上观察,分别把上面的两个式子与底下的一个式子作比较,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验证规律。

  师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你能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吗?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汇报情况略)

  师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 ,积也除以几。

  师 :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 :说得太棒了!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教育捐赠和教师自愿者等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在青藏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 )千米。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生 :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 :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 :第二个问题呢?

  生 :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 :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 :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师 :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

  生 :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 :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 :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生2:我会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方便。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 18×15= 18×5= 54×5=

  师:比较18×15= 270和 54×5=270,你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想法吗?

  生:为什么两个因数都变了,积却不变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

  师: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下课后你们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规律,老师祝你们成功!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学生回答)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 :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 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出示18×2=36和30×2=60,还是与(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

  师: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具体应该怎么比呢?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1)师:如果这组算式从下往上观察,分别把上面的两个式子与底下的一个式子作比较,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验证规律。

  师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你能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吗?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汇报情况略)

  师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 ,积也除以几。

  师 :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 :说得太棒了!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教育捐赠和教师自愿者等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在青藏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 )千米。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生 :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 :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 :第二个问题呢?

  生 :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 :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 :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师 :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

  生 :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 :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 :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生2:我会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方便。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 18×15= 18×5= 54×5=

  师:比较18×15= 270和 54×5=270,你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想法吗?

  生:为什么两个因数都变了,积却不变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

  师: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下课后你们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规律,老师祝你们成功!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四年级教科书第58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重难点:

  重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

  难点:自主思考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我们在上课前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师出:1只青蛙,( )条腿。(并拍手)

  生对:1只表蛙, 4条腿。

  … …

  师:你们的脑子转得真快,其实在这个游戏中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刚才同学们说2只青蛙8条腿,谁能列式?6只呢?18只呢?

  2×4=8

  6×4=24

  18×4=72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师:观察这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其中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另一个因数没变。

  师: 把第一个算式的因数同第二个算式的因数比较,扩大了多少倍?积有什么变化?

  生:扩大了3倍,积也扩大3倍。

  师:第二个算式跟第三个算式比呢?

  师: 第一个算式跟第三个算式比呢?

  师: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20倍,100倍呢?积会怎么样?

  生:也会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这里你发现什么规律?

  总结:(板书)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运用这个规律练习

  24× 5=120 14×5=70

  24×10=( ) 14×( )=210

  24×20=( ) ( )×30=420

  学生填写,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科学家都善于猜想,今天咱们也来一次大胆的猜想,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80×5=400

  40×5=200

  20×5=100

  小结:两个因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4、运用规律练习

  45×20=900 16×30=480

  45×10=( ) 16×15=( )

  45×2 =( ) ( )×15=120

  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整体概括规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将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让语言更简洁。

  板书: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乘法计算中一条特别重要的性质叫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三、验证规律

  师:大家发现的这条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再举一例子,看是否一致,如果不同就不能下结论。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根据15×6=90,那么15×24=?,先根据规律来填写,再算一下。你会接着写吗?

  四、运用规律练习

  12345679× 9=111111111

  12345679×18=( )

  12345679×27=( )

  12345679×( )=999999999

  五、拓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0)=( )

  (18×2)×(24÷20)=( )

  小结:只要大家勤于思考,你还会发现积更多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3篇(扩展6)

——四年级下册语文《天鹅的故事》评课3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天鹅的故事》评课1

  4月16日参加了三性教育课堂的现场观摩活动,有幸学习观摩了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先做如下点评:

  一、 教学思路明晰

  李老师在教学本文教学思路清晰,本人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板块:1、抓文本主线2、提文本主体3、炼关键词句4、立天鹅形象5、树天鹅群像6、出主角精神7、练读写结合8、拓课外阅读。

  1、在这几个教学板块的教学设计中,李老师先通过1、2教学环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内容,并通过这两个环节,使得本课的教学重点得以确认。

  2、在3、4这两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文本中的将老天鹅比喻成“石头”的教学,在比较两者的相同之处,体现出老天鹅下落的速度与力量,在通过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提炼出老天鹅的本质精神。可谓一个比喻句,两种不同思考,一个深刻的认识。教者通过对相似的解析,再现出老天鹅当时破冰的场景,通过不同点的比较,透视出老天鹅的心灵话语。

  3、在5、6这两个教学环节中,教者通过展示群鹅前来帮忙的场景解读,对“痛苦”和“欢快”的对比解读,树立出群鹅团结勇敢的形象。教者善于通过对重点词语理解的评析,引领学生通过对天鹅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的辨析,展示出天鹅的群像的团结的力量。再以老人为何放下猎枪这个统领全文的问题,再次深化学生对天鹅在破冰时展现出来的精神内涵。

  4、在7环节中,教者以学生朗诵“古今贤文”团结篇和例举生活中团结协作实例的教学,将语文的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教者“大语文观”的教学思路。

  二、 教师领读精彩

  李老师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领读设计紧凑而又精彩,自然而又层次分明。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领读语言的不断推进,深化学生对语段的理解,升华学生对老天鹅的形象展示。

  其中:

  师: 哪怕厚厚地冰层只裂开一条细缝,我也要(投影出示: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 哪怕将洁白的冰面染红,我也要(投影出示: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 哪怕是生命的最后一次飞翔,我也要(投影出示: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三、 几点建议:

  1、本课教学对老天鹅的精神内涵提炼不够,除了老天鹅的勇敢和天鹅群的团结,还应该对老天鹅体现出来的责任感和智慧加以解读。更应该将老天鹅的有勇有谋的形象彰显出来,如老天鹅只有勇敢,是否缺少些什么?在学生解读出老天鹅的勇敢的同时,更应让学生透过老天鹅的勇敢,看出老天鹅身上具有的破冰的决心,具有为这个天鹅群生存而具有的责任感,还应该看出老天鹅具有对面对困境的智慧。通过本课的教学不只是教学生“勇”,更应是“智与勇”。在教学设计上,更应对老天鹅破冰之前的心理做一个解析,所以本课教学缺少一个“老天鹅有过破冰不成功的担心吗?”这样类似的问题。提取出老天鹅在破冰时,内心的纠结,再以“石头”的比喻句,提纯出勇敢和牺牲精神。通过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对老天鹅“智勇”的解读。在老天鹅破冰的过程中,“智勇”密不可分。

  2、教师在教学第7、8环节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过多,适当的拓展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但拓展过多则是缺点。读“古今贤文”,举生活实例,本人认为只能两者取其一。读“古今贤文”,安排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过渡语显得有些生硬,是否可以这样过渡:以一个类似 “天鹅们,对此出现群鹅破冰的场景会说些什么?”的问题,以学生的思考,天鹅的"话语说出“团结”。我想这更为流畅自然,水到渠成。

  3、读写结合的教学,教师安排的“写一个人或者群像”的课堂小练笔,缺少层次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这样的写作,即使有本课的教学作为铺垫,但缺少实际操作的具体思路,教师在此应给予一定的坡度。是否可以通过一个较为有自由度的填空形式加以引领。

  四、 总述

  教学思路清晰,人物解读欠缺,课外拓展略多。

四年级下册语文《天鹅的故事》评课2

  《天鹅的故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面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全篇文字优美,叙述清楚,情节感人,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款款读来,使人对这群鸟产生了喜爱之情。下面以听靳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教学为例,浅谈如何领着学生去理解情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感悟情感,从而达到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

  一、导语渲染,启动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由此可见,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自我建构的过程,情感日趋丰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其心灵。

  片断一:

  师:(播放课件)看了画面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天鹅?

  师:其实天鹅不仅是美丽高贵的,它还有更可贵的一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天鹅的故事。

  简短的几句话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之间搭起了结合点,从而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渲染了本课学习的氛围,启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感其情。

  有人说,*的老师最能讲,*的学生最能考,讲,被语文教师奉为天经地义的事。实行“课标”,教学活动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去感知,去理解,去体验。、

  片断二: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找出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地方,用你喜爱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交流交流。

  就这样,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抓住了情感的震撼点 ——“老天鹅带头破冰面”,提领而顿,披文入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阅读,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学生能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再现“老天鹅破冰面”泣同类、感天地惊天动地的壮举,三个维度也在教学中自然交融。、

  三、品赏朗读,感悟情感,悟其理。

  “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多而不泛,幽而必显。让学生潜心投入重点段的阅读中,让学生品词嚼句,学得十分动情。、

  片断三:

  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

  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注重个性化阅读,读悟结合,既为学生创设了放手自读的时间和空间,又引导学生在重点句上反复品味,感悟其情,引发共鸣,从而悟其理,只有在学生悟不出,或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才适当点拨和讲解,从而让学生明白,情要靠自己在读中悟,理同样要在读中悟,法儿也要在读中悟。

  四、展开想象,表达情感,化其神。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可亲”。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入境入情,缩小学生和教材中天鹅的距离,在“真实”的情境中与文中的天鹅进行心灵乃至情感的沟通。从学生的笔端流淌的,口中倾吐的就不仅是对天鹅的喜爱之情,更是学生自我情感的流露。

  片断四:

  1、要求学生根据省略号想象画面

  2、此时此刻,你亲眼目睹老天鹅的壮举,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感情,你想对老天鹅说什么?

  学生口诵心惟,闭目遐思,浮想联翩。思维空间、语言实践空间在探究中拓展延伸,回环整合,情感升华为爱护动物的行为和有创意的写作实践。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摒弃琐碎的分析,机械的练习,引导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理解情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真正做到由外而内,由此及彼,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3篇(扩展7)

——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和除数是两位数商一位、两位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习简便运算作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习的相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商的变化规律》这一课后,感慨颇多,收获也很大: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的教学打好了知识基础。教学中我巧妙地抓住并利用了这一基础知识:“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学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变化规律类推出了除法中的变化规律,既准确地找到了新知的切入点、着手点,合理的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又为后边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个探索研究的基调。这就将整节课的落脚点定位在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上。

  在数学课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三个不同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猜想、验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不求十全十美,只求一得。因此,我在这节课中采用一领、二扶、三放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每个学生自由计算、思考,小组讨论总结,最后进行全班汇报。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交流、辨析、整合,发现商的变化规律。整个过程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的三条规律,每一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我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数学语言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记忆,理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因此,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时间较少;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够高。

  我觉得三个规律在一堂课中教学完显得仓促,虽然商不变规律是重点,但被除数不变的规律是难点,它弄清楚了,下面的学习,就轻松多了。课后我想是不是将这一节课分为两个课时,将商的变化规律与商不变的规律分为两节课来教,同时在商不变的规律中还可以加入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时候竖式的简化,这样就能够使每一部分的内容都足够完整,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足够清楚明白。

  总之,这节课,使我充分感受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交流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氛围中去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才是真正快乐的学习。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不断地去学习、去尝试,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不断提升自己。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3篇(扩展8)

——四年级上册《6*广场》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6*广场》评课稿1

  今天有幸听了吕迎老师执教的《*广场》第一课时。《*广场》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五课,本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主要介绍了*广场的位置、结构和作用。这堂课精彩纷呈,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尤其是本课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让我受益匪浅。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广场》的第一课时有三个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3、理清*广场各建筑物所在的位置。而这些教学目标都明确的体现在了本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且得到了很好的组织和处理。其中有三点尤为精彩:

  一、指导朗读落到实处

  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是本课时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在初读课文时,吕迎老师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学生出现的字音问题。当读错字词时,让学生停下再读一遍,读对之后领着大家读两遍,如此一来,学生可能出现的字音错误都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当遇到学生句子读得不通顺的情况,吕迎老师让学生重复朗读,直到读顺为止;遇到长难句,请学生先自读,再指名读,最后稍加提示和指导,学生齐读巩固。真正做到将指导朗读落到细节、落到实处。

  二、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

  在理解*广场和各建筑物的位置坐标时,吕迎老师不是简单的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以*广场的位置为基准,用符号标注和小卡片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通过小组讨论和亲自实践来解决问题。学生先带着目的小声朗读课文,划出有用的信息,在对*广场有一个总体的印象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在学生进行探究时,吕迎老师提醒可以用方块和圆圈两种不同的符号将建筑物及其位置标注出来,给了学生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被指名的`学生上黑板之后很快就将写有建筑物名称的小卡片按照坐标贴到了正确的位置上。这样的合作、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讨的良好习惯,*了学生的耳、口、脑、手,使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三、在阅读 中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吕迎老师提出问题:“我想先写人民大会堂,再写其他建筑物可以吗?”,从而引出写作应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规律。又再次通过提问“作者有什么写作秘密?”,让学生再次感受和学习到作者按照方位写作的写作方法。《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吕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了习作指导,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效结合。

  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这里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1、识字写字环节简单,时间较少。在字音字形教学中,吕迎老师直接出示“宣”、“武”两个字,提醒字形并要求学生描红,仅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对于第一课时的生字词教学,我认为还可以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加强印象。2、学生换了上课环境,会有一些状态上的改变,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气氛和效率。本节课四(6)班的学生的状态不如*时,吕迎老师虽及时多次提醒,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备课时,就应对此类情况有所预设,提前准备好应对措施,多用引导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找回状态,而不是用简单埋怨的口气让课堂略显尴尬。课堂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我深刻反思和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与教学实践中,吕迎老师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听她的课是一种愉悦和享受。她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课堂上能做到关注学情,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能力强,教学智慧丰富,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好好学习。


推荐访问:四年级 评课 规律 四年级《积变化规律》评课稿3篇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