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方法3篇(精选文档)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2023年度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方法3篇(精选文档)

2025-07-10 12:03:38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方法1  1、两者产生的依据不同。劳动关系是基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生产要素的结合而产生的关系;劳务关系产生的依据是双方的约定。如果双方不存在协商订立契约的意思表示、没有书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方法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方法3篇(精选文档)

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方法1

  1、两者产生的依据不同。劳动关系是基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生产要素的结合而产生的关系;劳务关系产生的依据是双方的约定。如果双方不存在协商订立契约的意思表示、没有书面协议,也不存在口头约定,而是根据章程的规定而产生的一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应当认为是劳动关系而不是劳务关系。

  2、主体不同。劳动关系是一种不*等的关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是管理和被管理,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是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产生的一种劳动者提供劳动,用人单位付报酬的稳定关系;劳务关系是*等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情况,劳务方只要按照约定完成工作任务即可,另一方无权作出额外要求。

  3、以谁的名义实施工作以及由谁承担责任不同。事实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名义进行工作,由用人单位承担法律责任,与劳动者本人没有关系;劳务关系是提供劳务的一方以本人的名义从事劳务活动,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4、两者关系的稳定性不同。事实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关系较为稳定、长久,反映的是一种持续的生产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之间结合的关系,而劳务关系当事人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即时清结的关系。

  认定劳动关系的方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定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的主体资格;

  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制度适用于劳动者;

  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绩的组成部分。

  4、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的劳动关系时可参与下列凭证: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的;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

  (一)劳动关系管理的含义

  劳动关系是指企业所有者、经营者、职工及其工会组织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责权利关系。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劳动者、劳动者的组织(工会、职代会)和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内容是指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如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安全卫生、劳动环境等。

  (二)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

  (1)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直接联系。

  (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所在单位。

  (3)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所在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内部劳动规则。

  (三)改善劳动关系的意义

  (1)做好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是深化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

  (2)做好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是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秩序,建立健全市场就业机制的客观需求。

  (3)做好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是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I)*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休息、休假的权利。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均每周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二)劳动者的义务

  (1)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

  (2)劳动者应当提高职业技能。

  (3)劳动者应当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方法2

  1、两者产生的依据不同。劳动关系是基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生产要素的结合而产生的关系;劳务关系产生的依据是双方的约定。如果双方不存在协商订立契约的意思表示、没有书面协议,也不存在口头约定,而是根据章程的规定而产生的一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应当认为是劳动关系而不是劳务关系。

  2、主体不同。劳动关系是一种不*等的关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是管理和被管理,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是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产生的一种劳动者提供劳动,用人单位付报酬的稳定关系;劳务关系是*等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情况,劳务方只要按照约定完成工作任务即可,另一方无权作出额外要求。

  3、以谁的名义实施工作以及由谁承担责任不同。事实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名义进行工作,由用人单位承担法律责任,与劳动者本人没有关系;劳务关系是提供劳务的一方以本人的名义从事劳务活动,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4、两者关系的稳定性不同。事实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关系较为稳定、长久,反映的是一种持续的生产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之间结合的关系,而劳务关系当事人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即时清结的关系。

  认定劳动关系的方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定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的主体资格;

  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制度适用于劳动者;

  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绩的组成部分。

  4、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的劳动关系时可参与下列凭证: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的;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

  (一)劳动关系管理的含义

  劳动关系是指企业所有者、经营者、职工及其工会组织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责权利关系。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劳动者、劳动者的组织(工会、职代会)和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内容是指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如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安全卫生、劳动环境等。

  (二)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

  (1)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直接联系。

  (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所在单位。

  (3)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所在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内部劳动规则。

  (三)改善劳动关系的意义

  (1)做好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是深化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

  (2)做好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是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秩序,建立健全市场就业机制的客观需求。

  (3)做好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是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I)*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休息、休假的权利。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均每周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二)劳动者的义务

  (1)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

  (2)劳动者应当提高职业技能。

  (3)劳动者应当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推荐访问:劳务 劳动关系 区分 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方法3篇 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方法1 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劳务和劳动关系的区别简述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