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群文阅读之古诗鉴赏 (完整文档)诗歌群文阅读案例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江苏高考群文阅读之古诗鉴赏 (完整文档)诗歌群文阅读案例

2025-07-13 13:01:16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江苏高考群文阅读之古诗鉴赏 2020江苏高考群文阅读之古诗鉴赏单诗精练一古从军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1.这首诗与李清照的《声声慢》都运用了叠词,试赏析本诗叠词的运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苏高考群文阅读之古诗鉴赏 ,供大家参考。

江苏高考群文阅读之古诗鉴赏

  2020江苏高考群文阅读之古诗鉴赏

  单诗精练一

  古从军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1.这首诗与李清照的《声声慢》都运用了叠词,试赏析本诗叠词的运用。(5分)答:

  2.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6分)答: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赏析。(6分)答: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5分)答:

  单诗精练二

  登快阁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1.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意境上有何特点?(5分)答: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答: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6分)答:

  2.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5分)答:

  1.请根据具体诗句,分别概括这首诗的前两联和后两联的内容。(5分)答: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答:

  1.结合全诗内容,简要赏析尾联“以景结情”的妙处。(5分)答: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阅读文签:古风+屯田之苦

  屯田词

  [唐]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馀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

  ①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这里指民屯。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②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1.请概括该诗叙写屯田农民辛苦劳作的三个内容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5分)答:

  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6分)答:

  ②①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阅读文签:古风+徭役之苦

  正乐府十篇·农父谣

  [唐]皮日休

  农父冤辛苦,向我述其情。

  难将一人农,可备十人征。

  如何江淮粟,挽漕输咸京。

  黄河水如电,一半沈与倾。

  均输利其事,职司安敢评。

  三川岂不农,三辅岂不耕。

  奚不车其粟,用以供天兵。

  美哉农父言,何计达王程。

  注

  ①咸京:咸阳,此处代指京城长安。②均输:官名,掌管政府的物资运输。

  3.“农父”向“我”叙述了哪些情况?请简要概括。(5分)答:

  ②①

  4.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6分)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阅读文签:古风+养蚕之苦

  养蚕词

  [明]高启

  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

  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

  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

  注

  檐前缫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

  注

  三姑:蚕神。

  5.赏析画线两句所用的艺术手法。(6分)答:

  6.概括本诗的主题。(5分)答:

  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注

  ①黄仲则:清代诗人。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住家中。②节物:随季节改换的事物,此处指重阳节的菊花。③人如雁: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翱游,栖无定所。④差喜:幸好。⑤衰亲:老母。

  1.结合诗歌,概括诗人“黯自伤”的原因。(5分)答:

  ④⑤③②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阅读文签:七律+多重哀愁

  重

  阳

  高

  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

  ①华:白发。②已:停止。③就:接近,将要。④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⑤乌帽:乌纱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⑥欹:倾斜。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心绪?请简要概括。(6分)答:

  ④⑤⑥②③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5.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

  ③②

  6.“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11分)阅读文签:散曲+乡愁

  [双调]折桂令·九日

  ①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强整:勉强整理。③翠袖:和下文的“玉手”皆指歌女。

  7.简析“倦客思家”的原因。(6分)答:

  ②③

  8.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5分)答:

  单诗精练一

  古从军行

  1.答案

  ①“纷纷”,极写凄冷、酷寒的情状,强调从军生活的辛苦;“夜夜”“双双”,写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哀啼落泪,烘托出士兵远戍的悲哀;“年年”,写士兵战死的情况经常发生。(3分)②全诗叠词的运用,不但强调了语意,增强了抒情效果,而且使诗歌更有韵律感,增强了音乐性。(2分)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课内所学的《声声慢》理解叠词手法,然后结合本诗叠词的运用具体赏析。叠词的表达效果通常是“强调语意”“渲染氛围”“增强抒情性”“增加韵律感”等。

  2.答案

  相同点:都表达了厌战情绪。(2分)不同点:本诗侧重于抒发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与不满。连年战争,将士弃尸荒野,仅换得西域蒲桃归种中原,讽刺和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视生命如草芥的行为。(2分)范词侧重于抒发思归与报国之情。将士们白发苍苍,思乡而夜不能寐,但仍不畏环境艰苦,承担着戍边重任,表达了诗人深沉真挚的忧国报国之情。(2分)解析

  该题考查情感比较,首先要清楚《渔家傲·秋思》两句的情感内涵,再看该诗尾句表现的感情,相同点显而易见。只是不同点较隐晦,需要推测一下。

  1.答案

  ①诗人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眼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解析

  答作用题要扣住内容与结构两方面作答,重点说内容的作用: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2.答案

  (示例一)①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是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意在讥讽当今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的行径。(第①点1分,后两点各2分)(示例二)①这两句运用典故;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乱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第①点1分,后两点各2分)解析

  该题是赏析表达技巧常规题,一般要按照“点明手法+分析运用+指出效果”的完整步骤进行。

  鉴赏

  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用兵,充满反战思想。开头四句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敲击刁斗的打更声悲怆,所奏的琵琶曲调幽怨,景象肃穆而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面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回朝。“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锋一转,似当头一棒,打断了士兵的思归之念,他们只能跟着本部的将领去与敌军拼命。千军万马拼死作战,埋骨荒外,“年年”二字,指出了这种情况发生的经常性。全诗由军中生活,写到战时紧急的情况,最后说到骨埋荒外,前十一句的造势,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最后一句画龙点睛,点明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单诗精练二

  登快阁

  1.答案

  意象:重叠的千山,无边的落木,高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清明的夜(秋)月。(4分)特点:高远壮阔(空明阔大)。(1分)解析

  首先明确颔联的意象有“落木”“千山”“天”“澄江”“月”等,然后通过意象品味意境,重重叠叠的远山,无边的落木,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明亮的秋月,共同勾勒出一幅辽阔高远、疏朗寒清的秋景图。

  2.答案

  ①对官场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的喜爱;③对归乡(隐居)的渴望。(每点2分)解析

  首联诗人称“痴儿”“了却”,能感受到诗人对于公事的厌烦。接着写做完公事登上“快阁”看风景。颔联和颈联都是描绘自然美景的,表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风光的喜爱。尾联中的“万里”“白鸥”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孤独思乡的情绪,和首句相呼应,体现了其归隐之志。

  1.答案

  ①颔联写了登高所见的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亮。)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表现了诗人轻松欢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从颔联的写作内容看,这两句都是写景,因此,本题的难点在于准确地解读出景中所寄寓的情是什么。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显然不能仅仅考虑颔联,应当结合全诗,尤其要结合首联对登临原因的说明和尾联对心态的表述。

  2.答案

  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②暗示了诗人希望告别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的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答题时,既要关注“归”字的提示,解读出“归隐”的情怀,也要借助“白鸥”这一意象,结合注解解读。

  鉴赏

  此诗开头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公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的对比。尾联,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了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联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开头,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单诗精练三

  戏马台

  1.答案

  诗的前两联,写项羽起兵江东,鏖战灭秦,最后兵败乌江的历史;诗的后两联,写眼前所见的草掩空台、云遮青山、水绕彭城的画面。(前两联2分,后两联3分,要结合具体诗句)解析

  这首诗是怀古诗,分为怀古与写今两部分。前两联怀古,后两联伤今。依据诗句内容概括即可。不可写成翻译。

  2.答案

  叙述:①首联叙述项羽当年横刀勒马指挥着八千江东子弟兵,在中原一带经历的一次又一次战争。②第三句叙述项羽指挥反抗秦朝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使秦朝政权土崩瓦解的历史功绩。③第四句叙述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与虞姬诀别后自刎的结局。

  对比:①第三句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取得大捷和第四句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对比鲜明。②前四句项羽生前惊天动地的事业与后两句项羽死后冷落寂寞的惨状对比鲜明,着重突出“英雄身后寂寞”,表达了诗人的感伤情绪。③前六句人事的变化很快,而自然界的变化极为缓慢,往事已越千年,而青山如故,黄河依然,物是人非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赏析本诗叙述的手法时,可从诗句的大意入手,答出所叙述的事件或情节;赏析对比的手法时,可从项羽人生的起伏和历史与个人两种角度进行分析。

  1.答案

  ①借景抒情。尾联写山自青,水自流之景,与前面项羽的由胜转败,戏马台上荒草自生相呼应,抒发一种物是人非的感叹。(2分)②反衬。尾联字面写景,其实是“以景结情”写法。山青水流的自然无情运行之态将成败变异、人事易非的痛感衬托得更加深沉。(3分)解析

  答诗歌的表现手法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题目已经指明手法,答题的关键是分析景和情,用景来反衬情,抒发物是人非之感。

  2.答案

  ①本诗写了项羽当年叱咤风云、挥师八千、大败秦军,但最终失败的悲剧英雄形象,诗人怀古伤今,表达了对项羽的怀念之情,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慨叹,寄寓了无限悲凉与感慨。②苏词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苏轼把少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周瑜与自己相对比,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每点3分)解析

  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空草自生”“黄流依旧绕彭城”,抒发的是物是人非之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发的是“人生如梦”的感慨。

  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有感而发,寓意深长。前四句概述了项羽悲壮的一生,后四句含蓄地点明在历史的长河面前,个人的能力是多么渺小。吕定生活在南宋中期,历任武职。多少英雄豪杰如岳飞、韩世忠、辛弃疾,都没有实现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诗人自然也很难脱颖而出,扭转乾坤。因此,面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的遗迹,诗人将满腹感慨都融进了最后四句。英雄的往事不复存在,英雄的遗迹也空自留存,英雄的才略终于没有扭转历史的方向。诗人以云龙山青青,黄河水悠悠作结,以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映照,寄寓了无限的悲凉与感慨,使这首凭吊古迹的诗歌给当时人和后人更多哲理的启发。

  群诗通练一

  民生疾苦

  一、答案

  种麦、捕蝗、伐木。(3分)表达了诗人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2分)2.答案

  ①诗人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②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③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④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这首诗叙述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解析

  答叙事特色,可从线索、顺序、视角、详略及所用手法等角度切入。

  二、3.答案

  ①徭役繁重;②将江淮粟米漕运到京师有倾覆之弊;③贪官贪污,职责部门不敢批评。(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解析

  首联是总领,后面八句具体展开,叙述了三方面的情况。

  4.答案

  ①叙事角度灵活,切换自如。这首诗开头两句是作者口吻,引出农父;中间十二句以“农父”口吻叙事;结尾两句又是作者口吻。②运用对比手法,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均输官谋私利和有关官员不敢批评与江淮农民负担过重作对比,表达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痛恨。③叙议结合,夹叙夹议。此诗借农父之口叙述了将江淮粟米漕运到京师的弊病,其中插入议论,如“三川岂不农,三辅岂不耕”“美哉农父言”等句,深化了主题,对社会的批判深刻入里。(每点2分)解析

  叙事诗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一是以谁的口吻叙述的;二是叙述中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三是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叙述来表达情感的。据此结合这首诗进行分析即可。

  三、5.答案

  “晴日”句运用比喻,以“风雨响”摹写蚕食桑叶时的密集声音。以“空枝柯”衬托出蚕食叶之多

  以及蚕事之忙碌。(手法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各2分)

  解析

  赏析诗歌艺术表达技巧题要先确定运用的手法,再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分析,最后点出艺术效果。“晴日深窗风雨响”“陌头桑树空枝柯”看似写景的诗句,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蚕事。第一句“深窗风雨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以“桑树空枝柯”呼应上句“蚕起食叶多”,表现蚕事之忙,即养蚕人养蚕劳作的繁忙。

  6.答案

  写蚕民的辛勤劳作,官府催税的急迫。

  解析

  从诗歌的题目和体裁特征可知,这是一首叙事诗,前八句都是写养蚕人农忙季节养蚕的辛劳,最后两句道出如此辛勤劳作到头来“又是夏税相催时”,揭示了官府催税的急迫。

  群诗通练二

  重阳节令

  一、1.答案

  ①悲秋;②季节的物象互相催逼,万物凋零,睹物伤情;③内心的凄凉寂寞;④栖无定所,奔波在外;⑤思乡。(每点1分)解析

  “悲秋容易”一句突出了悲秋之情;“节物相催”一句写出了季节改变,菊花开放,睹物思情;“翻寂寞”“倍凄凉”写出了内心极为孤寂;“差喜衰亲”“异他乡”既包含了思乡之情,也暗示出居无定所的漂泊之苦。

  2.答案

  ①诗人能在家里陪老母亲过重阳节,感受到了家庭温暖的喜悦之情;②诗人长期漂泊于外,常有寂寞凄凉之感;③诗人虽有短暂回家之喜,但可能很快又要踏上漂泊之旅,喜中有悲。(每点2分)解析

  从“差喜衰亲话真切”可以读出诗人对老母亲在身边可以享受温暖的家庭团聚,在重阳节可以陪伴家人的喜悦之情。从“一灯滋味异他乡”可以看出诗人漂泊异乡的孤苦。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回家只是短暂停留,故而喜中有悲。

  二、3.答案

  ①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②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③家田荒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④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任意答出三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该诗情感表达丰富,可以结合前三联依次概括。

  4答案

  ①用典。“东篱”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拓展了诗歌内容,深化了诗歌主题。

  ②借景抒情。借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诗人的悲戚之绪。

  ③对比。将诗人门前的冷清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处境的窘困。(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注意题干“表达技巧”用语,它表明赏析是宽泛的。首联用典,颔联对比,尾联借景抒情。

  三、5.答案

  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

  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概括2分,分析3分)解析

  首联年近半百的苏洵以“不才”自称,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多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后一句运用典故,借“闲”“老”二字表现了自己虚度年华、用非所长的深沉哀叹。颈联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的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韩琦志得意满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未酬的深沉哀叹。“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整首诗处处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6.答案

  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的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答出三层对比给3分,效果分析给3分)解析

  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的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四、7.答案

  ①重阳佳节,思念亲人。②见大雁南归,触景生情。③仕途坎坷失意,对仕途产生倦意。④人已年老,有落叶归根之意。(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解析

  抓住“强整乌纱”“归雁”“人老”及节令概括即可。

  8.答案

  寓情于景(或以景结情),这是景语,又是情语;通过斜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又以“一抹”修饰“斜阳”,以“数点”修饰“寒鸦”,更增添景物冷落之感;在这凄凉与冷落之景中,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答出手法1分,分析2分,点明情感2分)解析

  所给句子,处于曲之尾,且又是写景,故手法很容易判断出来。再扣住景、情二字展开分析即可。


推荐访问:诗歌群文阅读案例 江苏高考群文阅读之古诗鉴赏 高考 江苏 古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