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案例:透过儿童视角看到了什么?(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透过儿童的视角看到了什么? 结合笔者的案例描述,首先感同身受,因为在我的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其次引发我对于一个词的思考:儿童的视角?
基于话题本身谈所思:今天笔者提供的是一个非常具有生活痕迹的话题,这样的场面在教师日常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天空中飞过一架飞机,轰轰作响,尤其是空中留下的白色痕迹,引发孩子驻足观察;教室里飞进一只蝴蝶,孩子们激动的手舞足蹈;秋天,孩子拿着一片落叶开心的跑进来,说“老师,好看吗”……完全处于儿童生活发现下开启的项目活动。
在发现后,孩子对于这样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基本产生几种表现:看到喜欢,但只限于“刹那”喜欢;看到后,跟你娓娓道来他知道的关于这个事物的特点;发现后,开启十万个为什么?……但是究其根本,因为什么?孩子的经验不同、兴趣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因此要对于这样偶发或者生活事件话题开展探究,其实聚焦当下的课程,无非围绕一个词:儿童的视角。从儿童的视角看话题的价值;了解儿童内心想法、需求、原有经验。
基于笔者提出的困惑谈思考:我也很纠结,碰到这种情况,1.是否可以由我主动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让孩子去思考和讨论?但我又担心这样做会有主导和控制孩子的探究活动之嫌。2.同时,我也困惑,一个主题活动究竟应是以孩子兴趣消失、不再有问题作为完结点,还是应在教师认为已没有太多教育价值可挖掘时告一段落呢?
围绕第一个问题,其实就是以幼为本的生成活动中,如何看待儿童“问题”的思考? 什么是问题:问题这个词是由希腊词组成的:“Pro”意思时“向前”; ballein 意思是“投掷”。字面意思,就是被向前投掷的东西,理解为现实“是什么”和“理想”应该是什么之间的相差的结果,而且需要现在或将来采取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儿童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一种事件或者现象时,儿童想要知道的?想要了解的?同时有展现出感兴趣话题的表现。(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 :引导儿童分享问题。
儿童的问题 引导儿童分享问题 集结问题 分析“真假” 聚焦问题深入探究 儿童在生活中的发现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发现,引导儿童关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何为提问,提问是建立在自身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经历和经验,如何针对话题提出问题?因此我觉得在这一环节,作为教师一定要给孩子时间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调查了解,建构自己对于本话题初步的所思所想。
第二步, 集结问题分析“真假”,这里的“真假”指向于问题的价值。
为什么幼小衔接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大胆提问。提出问题,是一次逻辑整理的过程,基于自己的发现、调动原有经验、组织文字表述并围绕事件现象表达问题看法。有的问题不存在探究的价值,因为他只是一种现象的存在,比如说在牙齿主题下,有孩子根据自己对于牙齿的观察,提问“为什么牙齿之间会有牙齿缝”;例如在本主题中,孩子“花生怎么剥?”其实在孩子具有剥花生经验的前提下,这是一个死命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这样的话题怎么可能引发儿童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追随儿童的问题过程中,要做好判断:什么是真问题?即有没有探究的可能性?值不值得探究? 符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第三步 :
聚焦问题深入探究 ,深入并非大而全。
我认为:针对以幼为本的项目(主题)活动,其实是一个师幼不断互动并将话题推向深入的过程。教师是否应该提问?当然应该,这就像是放任与自主一样的概念。例如围绕案例中:种植花生(孩子并未参与、观察)——围绕挖花生(偶然发现花生成熟,儿童产生兴趣)——主题生成,围绕儿童的问题展开:怎么挖花生?展开。其实在这个活动链设计中,通过对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挖花生就是非常好的一个小项目活动,其中有团队合作、有对材料的考量、挖出来花生可延展的各类活动……带给我们思考:这样完结是否也有价值呢?这样的思考针对老师们当下预设项目(主题)活动非常纠结的一点:总是想把项目活动做的 大而全,这一定是最好的吗?引发我们新的思考。
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表达了对于第二个问题的观点,项目(主题)活得的开展,谁说了算?这样的话题何时终结,我认为还是一个师幼互动的过程,从幼儿兴趣表现
教师价值判断,教师所要运用怎样的策略发现儿童的视角下所思所想;怎样做价值判断,联结《指南》、借助于园本教研、同伴力量等,这是获得深入推进的关键所在。
因此儿童的视角是我们未来几年不断为之努力的方向,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有良好的师幼互动、才能形成有效的教研模式、方可推进课程的下位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