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荣等7名同志的先进事迹6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郑德荣等7名同志的先进事迹6篇

2023-08-01 13:48: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郑德荣等7名同志的先进事迹6篇

郑德荣等7名同志的先进事迹篇1

不忘本心

他,十七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只为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他,收入微薄,但17年资助学生多达300多名;他,靠着肩上的一根窄窄的扁担把教材一担担挑进大山里,一挑就是5年;他,面对学校缺师少教的现实给自己立下“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节课”的铁纪律,把自己磨练成精通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各个学科的“万金油”教师。他就是扎根伏牛山黑虎庙小学17年,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的“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

潜心育人

看完张玉滚事迹影像后,感触较多,令我难忘的是张玉滚老师身处窘境依然乐观向善、淳朴真挚的笑容以及年仅38岁却略显老相、沧桑的容颜,令我动容的是一人坚守、全家奉献的无悔付出,令我折服的是抵挡诱惑、不忘本心、敢于牺牲自我的坚定。

时代楷模

春去秋来,花谢花开,尖顶山上的麻栎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有多人人能甘于清贫、扎根深山、默默坚守17载?又有多少人能在如今这样一个瞬息万变、充满机遇与诱惑的新时代里,做到择一事、终一生?张玉滚老师做到了,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以求真务实、兢兢业业的作风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创造着不平凡的价值。

点亮深山求学路

岁月静好,无需你我负重前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榜样的力量得以传承,要以“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不负使命”的志向和格局,努力践行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永葆初心、珍惜静好时光,传承楷模精神、感恩社会,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向上向善、努力出彩,释放新时代的担当与作为!

郑德荣等7名同志的先进事迹篇2

2019年11月15日,本人在我委机关党委的组织下观看了“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晚年将毕生积蓄捐赠学校被称为“布衣院士”,有着70年党龄的“布衣院士”用实际行动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楷模卢永根。通过学习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我受益匪浅:

一、始终用朴实的生活态度修饰自己,甘于奉献。

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和夫人徐雪宾教授将毕生积储合计881万元全部捐赠给患难农业大学成立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而他自己一生都艰苦简朴,勤俭节约,家中仍然是上世纪的旧沙发、旧电视、旧铁架床。还有在死后自己与妻子还准备遗体捐献,把他最后的一点所有都贡献了医学科研,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对社会的贡献,而在他不断奉献的过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足以撼动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作为一名党员,深深地被卢永根打动了,入党时向党宣誓的一幕幕场景顿时展现在我的脑海中。“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原来根本不夸张,卢永根同志能做到,我们也应该要做到。

二、报效祖国,积极回馈社会。

卢永根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正能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以崇高的敬意,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坦荡胸怀,做一个社会责任感、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当今香港局势动荡,不少香港青年深受外国思想的毒害,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并到处制造混乱,这是严重在挑战我国主权不能分割的宗旨,丧失了最基本的爱国情怀,作为中国人以及党员,必须与这种行为抗争到底,要以卢永根同志的精神为榜样,时刻鞭策自己,努力提升自己,为我国的长治久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端正工作作风,全身心投身于业务工作。

卢永根教授的秘书赵杏娟回忆,“卢院士发表的文章、发言稿、学术报告等都是他自己去收集材料、起草的。我根据他的要求整理后,他会认真修改文章的排版布置,反复推敲用词造句,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卢教授亲力亲为的工作作风实在让人敬佩。各级机关都应当意识到,加强作风修养是自己做好工作的需要。深刻反思我自己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面对严峻的反腐败态势,更应时刻以卢教授作为例子勉励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细致投身于纪检监察工作。

四、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卢永根教授1949年,从香港到了岭南大学农学院,并从此扎根广州,为了学术研究,他经常深入群众以及号召年轻人进行学术研究,劝说海外人才回归祖国,把自己的爱国情结深深的传递给了群众。纵观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都知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也再次强调,要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我们更应该向卢永根教授学习。

郑德荣等7名同志的先进事迹篇3

听到张小娟遇难的消息时,很多她生前的同学和老师都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张小娟在校期间的班主任章毅君老师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问她大学的班长乌兰‘打捞上来’是什么意思,真的难以接受这么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这样一位工作在扶贫一线的好党员、好干部离开了她全身心投入的事业!”

“我听说消息后,第一时间找人再三核实。我不敢相信这是我们的孩子,但这真的就是我们的孩子。”10月10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说,她反复确认,这位牺牲在一线的扶贫干部,竟然真的就是自己的学生张小娟。

2006年,历史文化学院教师蒙曼带领张小娟(后排左四)班级在湘西凤凰县调研合影

张小娟大学室友乌兰得知张小娟遇难的噩耗后,在朋友圈写道:“那次相聚还想着以后白头再聚首,没想到竟然没有以后。”

了解张小娟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爱笑的人。乌兰告诉记者,她们大学宿舍过生日的时候,大家会买好多吃的,一起玩棋牌游戏。每次小娟当杀手的时候眼睛都瞪得很大,表情很严肃。“小娟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长得漂亮,小麦肤色,眼睛雪亮,黑白分明,乌黑的头发,笑起来很爽朗,很能感染他人。”

郑德荣等7名同志的先进事迹篇4

张桂梅对自己的“抠门”出了名,对别人的慷慨更出名!有一次,一个学生没有钱吃饭,她回到宿舍翻箱倒柜地找钱,把仅有的20元钱都给了那个学生。从此,那个小男孩每周都按时得到张桂梅30元的救助,直到他初中毕业。

还有一天深夜,一个学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他在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生前留下的唯一毛背心送给了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

72岁的二姐病危,离世之前想看一眼20多年未见的妹妹,担心她经济拮据不能及时赶回,还专门给她寄来500元钱路费,但张桂梅却把姐姐给的路费,为一个生病的学生交了住院费。为此,她留下了对哥哥姐姐的终生遗憾。她每当想起这些“无情”的抉择,每次都难以释怀,泪流满面……

张桂梅这样慷慨的事例不胜枚举。30万元的“兴滇人オ奖”奖金,一次性就捐给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建教学楼;又有3万多元的奖金,张桂梅刚过手就捐给了灾区;昆明市总工会千叮咛万嘱咐专门拨给她治病的2万元钱最终也捐了;她甚至还想预支自己的丧葬费,希望能在活着的时候,看着这些钱用在山区孩子们的身上.......截至目前,张桂梅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累计100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和教育事业,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分钱。

张桂梅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她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坚韧执着、锲而不舍,奋力冲破一切困难活着、做着、奉献着,用自已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正如她的自我总结:“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昐,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郑德荣等7名同志的先进事迹篇5

杨春,1969年5月出生,福建宁德人,生前是福建省宁德市局蕉城分局副局长、一级警长、一级警督。他于1991年8月参加工作,从警生涯长达28年,因公牺牲时,年仅49岁。

在这28年里,杨春一直奔跑在打击犯罪的最前沿,拼搏在扫黑除恶的第一线。他先后参与和指挥侦破的各类刑事案件达3150余起,其中大要案4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830多名,其中命案逃犯41名。

战功累累的背后,是一根根“啃”下来的硬骨头、一个个“拼”出来的要案。

2018年12月20日,随着宁德市蕉城区人民的法槌敲下,盘踞在蕉城区城南镇古溪村一个以谢某彬、詹某渺为首的涉黑犯罪组织覆灭,66名犯罪嫌疑人被定案。这是宁德市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杨春指挥侦破的涉黑“第一案”,也是历年来,宁德市侦办速度最快、涉及个案最多的涉黑案件。

“群众不敢指证、怕黑恶势力报复的,‘春哥’就带着我们一家一户地走访。”宁德市局蕉城分局刑侦大队中队长蒋昌明说,这个案件涉及人员众多,杨春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着刑侦队员把犯罪嫌疑人一个个剥离出来。结案时,该案竟整理出340余份询问提纲,32000页、160卷案卷,还有3万多字的起诉意见书。

“很多人认为信仰和忠诚是摸不着的概念,但在他身上,信仰和忠诚化成了扫黑除恶的战斗力和执行力。”宁德市局党委委员、蕉城区副区长、蕉城分局局长黄经禄说。

早在2017年,杨春就被查出心脏动脉硬化,医生建议其入院作进一步诊断,但是,他因为公务繁忙和要案在身,三次推迟入院。2019年1月23日,杨春积劳成疾,突发心肌梗塞,倒在值班岗位上,永远地告别了他此生挚爱的事业。

他牺牲后,大家回忆并整理他生前48小时的工作日程时,无不动容:

1月21日,上午在会商室牵头组织扫黑除恶线索核查工作,下午参加分局党委述责述廉报告会,晚上拟定“8·1”涉黑专案收网方案;

1月22日,上午带领扫黑队民警到检法部门协调涉黑案件相关事宜,下午慰问分局困难民警,晚上继续召集开会并协调组建“8·1”专案全市联合调查组;

1月23日凌晨,刚刚制定完联合调查组工作计划的他,回到办公室继续值班。但是这一次,他倒下了,再也没有从办公室里走出来。

钢铁胸膛

杨春牺牲后的一星期,他生前主持的“8·1”专案全部收网。宁德市局蕉城分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詹益冬百感交集,他默默给杨春发了一条汇报微信,即便那个微信对话框,已经永远地变成了留言板。

“刑警的使命是破案,初心是为民。”这是杨春生前常对刑侦队员说的一句话,詹益冬记在心里。他也记得,为了守住这份初心,杨春在危险面前以胸膛堵黑恶的身影。

2010年4月15日凌晨,在一起犯罪团伙持刀砍人案的抓捕行动中,杨春带队,在夜色掩护下爬窗潜入民房,直扑犯罪嫌疑人藏身之处。破门而入时,警觉的犯罪嫌疑人光着上身从床上一跃而起,迅速去取身边的匕首。杨春眼疾手快,箭步冲上前去,将其摁倒在床。他的迅速反应,直接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持械冲突。

2011年9月28日,家住蕉城区的刘某平因吸毒产生幻觉,情绪失控,持刀将邻居砍死。在实施抓捕时,犯罪嫌疑人高举两把锋利的长砍刀,从里屋冲出。正当民警准备将其击毙时,杨春发现嫌疑人身后还站着一名疑似家属的妇女。为避免造成误伤,他当即握住民警手中的微型冲锋枪,用身体挡在民警和嫌疑人中间。

“不急不急,我们先退出去,你不要激动……”杨春一边安抚持刀者的情绪,一边让所有人迅速退到大门外,仅留自己一个人在屋内。

参加了此次抓捕行动的宁德市局蕉城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胡卫清回忆说,事后他曾问过“春哥”,为什么要直接用身体去挡?杨春回答:“你们太瘦,我这么胖,一两刀应该扛得住。”

短短一句话,却满含勇气和真情。这个自认为是胖子的“春哥”,无数次冲在制服罪犯的第一位,仿佛有着钢铁般的胸膛。“有他在的日子,我们激情澎湃,无往不胜。”“有他在的日子,我们有大山、有大树,还有定海神针。”这就是刑侦队员们眼中的“春哥”。

在杨春的带领下,蕉城分局刑侦大队战功卓著,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10次,还连续12年夺得全市刑侦考评第一名,多项业绩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为人筑梦

如果说不惧黑恶、恪尽职守、敢为人先,是杨春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标签,那么,作为一位领导和大哥,杨春身上则多了一份温暖和无私。

詹益冬是杨春生前亲密战友之一,他记得,在案件没有进展、侦查遇到困难的日子里,为了帮办案民警缓解压力和疲惫感,杨春会在自家楼下的食杂店里,点上一盘海螺、一盘毛豆、一碟花生,和他们“侃大山”,用“话疗”消解压力。那样的深夜,在他走后的日子,显得格外珍贵,也格外令人想念。

对于年轻民警的成长,杨春也常常倾囊相授。

“提审犯罪嫌疑人时,我们常常在监狱里一呆就是一整天,问不出线索的时候会很焦躁。”蒋昌明还记得,自己主审宁德市扫黑除恶“第一案”时正逢夏季,提审室没有空调,人在里面呆一天,身上的衣服可以拧出水来。尽管如此,杨春还是带队去提审,现场教学、练兵,指导民警如何建立同理心,如何找到对方的弱点各个击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起初不善提审的蒋昌明,后来也变成了审讯高手。

蕉城分局刑侦大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大部分人和蒋昌明一样,年龄为三十多岁。为了让年轻人能在艰苦的刑侦工作中获得提升,杨春常常主动谦让个人荣誉。翻开他从警28年的履历,杨春历任宁德市局蕉城分局交警中队民警、刑警中队副中队长、石后派出所所长、刑侦大队大队长、副局长,却只获得过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而他带出来的民警,许多人的荣誉比他多,其中还有42个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这是蕉城区人民副检察长游传杰眼里的杨春。办完宁德市扫黑除恶“第一案”后,游传杰曾跟杨春谈到过立功受奖的事,但杨春说:“荣誉给我没啥用,年轻民警更辛苦,他们更需要荣誉。”

杨春的一生,是以钢铁胸膛堵黑恶的一生,也是竖起脊梁守民安的一生。他把生命献给了人民,人民也记住了他。

1月27日,杨春的遗体告别式在宁德市殡仪馆举行,当天,上千名群众自发在灵车经过的路段为其送行。而得知其牺牲后的几天里,先后有3000多名干部群众自发前往其家中吊唁。

1月26日,中共宁德市委追授其“宁德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7月16日,中共福建省委追授杨春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7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联合追授杨春同志“全国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郑德荣等7名同志的先进事迹篇6

有这么一位党员,他出生于香港,20岁不到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去美国留过学,放弃原本在美国的大好前途,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的水稻事业;他积累的财富可以让他的生活安逸,可他省吃俭用,将积蓄都捐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就是“时代楷模”,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

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改革开放后,卢永根以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学习。在美国的亲朋都劝卢永根留在美国发展,但卢永根没有被劝服,他坚守着初心,坚定着不曾动摇的信念。“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卢永根这样回绝亲朋的好意。

卢永根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1952年卢永根成为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师从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丁颖先生。他跟随丁颖先生的步伐,继承丁老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经过不断的找寻,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既使70多岁,卢永根依然亲自带着学生穿梭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中,搜集资料,找寻野生稻种,走不动了就让学生们抬着去找寻。

卢永根不但投身于水稻的研究,还积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卢永根广纳英才,唯才是用,在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任职期间把抓紧人才放在第一要务。在过往人才的选拔中,职称的评定需要论资排辈,费时费力,年轻人才很难有上升空间。针对这个情况,卢永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破格晋升了一批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年轻人,为华南农业大学储备了一批中坚力量。他还通过书信方式,联系了很多国内外优秀的教授、名家,让他们投身于祖国的农业事业。他为祖国的农业事业积累了大批人才,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助推剂。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卢永根长期卧病在床,无法参加党支部活动。为了能正常参加党支部活动,卢永根向党组织申请,在医院病房里成立一个特殊的临时党支部。在开展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上,虽然卢永根身体虚弱,但他依然全程参与学习和讨论,更新党的知识,履行党员义务。

拥有70年党龄的卢永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型代表,虽然他已离开了我们,但他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身正气,一生恭俭的情怀和情操,是我们每位共产党人需要学习和弘扬的。我们共产党人要坚守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砥砺前行。


推荐访问:先进事迹 同志 郑德荣 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郑德荣事迹简单介绍 相关荣誉先进事迹 7人先进事迹 郑少华同志先进事迹 共和国荣誉称号获得者先进事迹 郑德荣先进事迹观后感 郑德荣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人先进事迹

猜你喜欢